华西都市报 -A6 要闻-
A6要闻
  • ·三任书记的“致富经”
  • ·今明天气
  • ·空气质量
  • ·一亩田种出3份收益 全国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自贡贡井有“秘密武器”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从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美丽新村

三任书记的“致富经”

  

点位 南充市蓬安县油房沟社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赵紫君 谢杰

  4月19日,南充市蓬安县相如街道油房沟社区,宽阔整洁的柏油路、黛瓦白墙的美丽庭院、清澈的水塘、瓜果飘香。洋溢着幸福笑容的村民,忙得不亦乐乎:眼看百牛渡江放牛节就要到了,大家做足了准备。
  曾经的油房沟,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现在已蝶变为远近闻名的美丽新村,依托百牛渡江,村里吃起旅游饭。19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油房沟社区50后、80后、90后三任书记,听他们讲述社区蝶变背后的故事。

90后书记说变化
贫穷村“变身”生态旅游村

  李定家是油房沟社区的90后后生,也是社区副书记。当兵回来后,在老书记不断“召唤”下,他将个人事业和社区发展联系起来。在这里出生、成长的他,见证了油房沟的发展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环境越来越美,产业也兴旺起来。”他说。
  “以前赶场,要先走一段泥泞路再坐船,如果遇到下雨涨水,哪里都去不成。”李定家感慨道,如今的油房沟社区建成村社道路43公里、入户便民路58公里,户户实现把车开到家门口。
  不仅是路,房屋也发生了变化。油房沟社区1、2、3期聚居点已有208户住房建成入住,第4期也将启动。
  住和行解决了,吃和穿怎么办?李定家说,这些年来,油房沟社区因地制宜发展了果蔬、文旅等产业,推动集体经济从几近为零增至现在的2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余元。
  4月2日,社区举办的“山顶草帽派对季”上线,户外踏青、露台烧烤、帐篷音乐会……新潮的文旅方式,吸引不少城里人来此休闲放松。“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是往外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这里来工作、生活、玩耍。”李定家说,农房变客房、村庄变景区,油房沟社区“变身”生态旅游村,村民也实现了“家门口”创业就业。

50后书记讲秘诀
打造“百牛渡江”文化品牌

  百牛渡江,是油房沟村蝶变故事里不能不提的内容。
  每年4月底至10月,每天清晨,数百头耕牛分别从嘉陵江岸边成群结队游上太阳岛,啃食青草;黄昏,耕牛又下水回游上岸。这种生态奇观被称为“百牛渡江”。
  今年71岁的油房沟村老党支部书记王元国,向记者讲述了牛吃草如何变成百牛渡江文旅盛会的故事。
  2003年,52岁的王元国当选为村主任。“要致富,先修路。”在他的带头捐款和到处“化缘”下,油房沟终于打通了公路。
  有了路,下一步做什么?在考察成都温江的一个遛马场后,王元国灵机一动:村里大多数人家都养了牛,能不能搞个遛牛场,开发牛拉车等项目。
  那一年,镇里组织沿江4个村召开旅游会议,王元国的牛项目并不被大家看好。散会后,时任镇党委书记李运明把王元国喊到一边说,把牛集中起来,让城里人看稀奇。
  临时起意的王元国做梦也没想到,原本只是让大家看看“稀奇”,竟无意中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旅游扶贫工程,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
  从2010年至今,每年4月底,“百牛渡江”拉开帷幕,从“五一”一直持续到“十一”,已连续12年。而这12年里,油房沟发生了巨变,从一个连筹钱修路都十分困难的村,发展到年旅游收入800余万元的社区。

80后书记谋发展
资源优势互补放大旅游效应

  2020年4月,村级建制调整,原油房沟村和隔壁的雁坪坝村合并,成为油房沟社区。当年1月,王元国从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当过兵、在外闯荡多年、知识结构更新的80后龚奇伟接任。
  在雁坪坝村当过书记的龚奇伟,早就“眼馋”油房沟的“旅游饭”,这些年雁坪坝的发展也是紧盯“百牛渡江”带来的人气。“现在两个村合并,文旅也连片发展。”他说,两村合并后,实现了旅游资源优势互补,进一步放大旅游效应,游客来了不但可以看“百牛渡江”,还可以住民宿、摘果蔬,体验到更多的游玩乐趣。
  “集中力量才能干大事,村子合并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优势。”龚奇伟介绍,改革让油房沟实现了“面积由小变大、人口由少变多、干部由老变小、职数由多变少、效能由低变高”五大转变,曾经的空壳村、小渔村变成了示范村、幸福村。
  现在的油房沟,从产业发展、农旅融合、便民服务、乡村治理方面,都呈现出崭新色彩,2020年7月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油房沟未来的发展还是农文旅结合。”龚奇伟对未来的油房沟充满信心:蓬安县的沿江旅游环线提升项目、堤坝项目,社区发动的斗牛场等游玩项目,都是油房沟振兴发力的机遇,“未来的油房沟社区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