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杜甫为何不厌其烦写成都的雨和江?
  • ·让经典古籍再次焕发新生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四书(对译本)》新书分享会举行

让经典古籍再次焕发新生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 闫雯雯)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由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巴蜀书社承办的《四书(对译本)》新书分享活动在成都举行。一本经典古籍是如何诞生的?它能给现代人带来怎样的新思考?现代人如何去阅读经典?该书4位作者围绕“回归经典,阅读经典,传承经典;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主题,在畅谈中给出了答案。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公认的中华文化核心经典,体现了儒家先哲的核心思想。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后,“四书”刊刻流传极广,可以说是其后700多年社会各阶层共同的知识背景。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西南民族大学藏羌彝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启涛教授表示,四川是古籍产生、古籍整理、古籍研究、古籍出版的大省强省。从汉代开始,四川的文化经典就已经非常辉煌,产生了一批天才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如扬雄、司马相如、三苏。而四川的古籍整理从唐代一直到现当代都很强,是中国的古籍出版、研究和整理的重镇。除了此次出版的《四书(对译本)》,未来还会有《五经》,不管是作者还是出版人都愿意为古籍的大众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川大学古籍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世文则解释了为什么会选用清代吴英、吴志忠父子校勘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刻本为底本,在它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注释、通俗化。杨世文说,朱熹注释《四书》的方法跟汉代太不一样,汉代人著经非常繁琐,朱熹就非常简单,特别重视对意义的阐发。朱熹非常看重《四书》,可以说他一生都在注《四书》,去世前三天都还在修改,可以说是他毕生的心血。到了元代,朱熹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教材,后来成为所有读书人的必读书,因为科举考试以它作为教材,影响了中国历史八九百年,甚至传到朝鲜、日本等东亚文化圈的国家。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民俗研究所讲师张卉进一步介绍了《四书(对译本)》作为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的特点。作为作者之一,张卉认为该书准确、简洁、语言流畅、设计优美,而她也希望读者能够在诵读或者传播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先哲的智慧,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四川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温浚源则从如何读经典的角度给出了建议:熟读,从书中找答案,总结一套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