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图据CFP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一只大熊猫在树上休息(4月24日摄)。
新华社发
三省同护一河水。右图为薄雾笼罩的合江县赤水河入江口。
(摄于2021年11月)
沙燕安家成都锦江边。杨涛摄
在成都市区遥望雪山。杨涛摄
两组数据,相映生辉。
经济发展方面,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经济总量实现两个3年连迈2个万亿台阶,2018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2021年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稳居全国第6位。
生态环境方面,2021年,四川全省优良天数率达到89.5%,22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6个县(市、区)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走在西部前列。
这两组数据,是对“高质量发展”的完美诠释。对于四川而言,作为全国三大林区之一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肩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在高质量发展之计中,不论从宏观到微观,还是从理念到路径,“绿色”从始至终都不曾缺位。
当然,这也是四川的时代答卷。五年前,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落实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注入新内涵,增添新动力,强调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
五年之间,天府大地上有了更多可触可感的“绿色”福利。就在不久前,成都因“雪山”两次登上热搜。第一次是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点赞成都空气质量改善,用“窗含西岭千秋雪”为例介绍在成都遥望雪山。另一次则是处暑凌晨,朝霞与雪山遥相辉映。
细剖雪山之美,至少能看到有三个维度:清明澄澈、得天独厚的自然之美;串联场景,凸显城市内涵底蕴之美;空间配置,自然与城市和谐交织之美。
当然这绝非易事,其背后的逻辑,是希冀用生态价值,激活空间的经济、生活、美学价值。通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的系统性变革,蹚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以说,生态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迈出了“一大步”。“大”是格局之大,目标深远。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四川率先完成首个碳市场履约期清缴,稳定运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市场,全年成交1799.49万吨,交易额7.6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大”也是思维之大,计划深广。例如,在全国率先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划定全省综合环境管控单元,切实构建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印发《四川省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若干措施》,从优化环评管理方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等10个方面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四川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转换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五年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全省推动边督边改、立行立改,有效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
我的城,我的家,其中也有我的期盼和参与。
对于四川人而言,更能被可观可感的,是全省上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决。在蓝天保卫战中,成都平原、川南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被作为全省环境保护“一号工程”,强化联防联控应对重污染天气,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在碧水保卫战中,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动出台首部跨区域地方法规《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全省203个国考断面中,预计195个达到Ⅲ类以上,优良断面占比96.1%。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为100%。
在净土保卫战中,纵深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对178个涉农县(市、区)耕地土壤环境实行分类管控。强化固废、危废管控,基本实现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产处平衡”。
越来越多的硬招实招被探索出来,成为筑牢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的“四川方案”。在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幕之际,可以预见的是,天府大地上,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来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初心未变。
一切,都值得期待。
进入生态环境保护系统12年,吴怡有两个难忘时刻。
一个是2021年,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他接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证书,成为环保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另一个是在今年初夏,他成为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
作为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所的副所长,吴怡一直从事固废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技术应用研究。“下一个五年,大众对于生态环境给予了更多期待。”5月18日,吴怡从摆满样本的实验室抬起头,认真地说道:“这些期待,就是我们这一代环保人的使命。”
眼下,吴怡和团队正在完成一项水气土协同预警系统的研究。简单点说,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模拟污染物质变化趋势,对超标数据及时启动预报预警机制。“这项研究应用到工业园区,将有效防范企业污染,预防突发环境事件,改善园区水气土环境质量。”这位80后博士相信,“只有把技术的种子播撒到土地上,才能看得见摸得着。”
2011年,刚进省环科院的吴怡和同事来到凉山州冕宁县,完成对牦牛坪稀土矿环境综合治理的调研。这是吴怡真正意义上参与的第一个实践项目。根据分析数据和研究结果,他们编制了一套稀土矿污染治理方案,这是四川首个关于稀土矿污染治理的操作手册。
11年后,当他再次抵达冕宁,如今的牦牛坪矿山绿茵丛生,“矿山开采非常规范,有专门的应急系统设置,废渣也能得到科学存储和利用。”
2017年,四川在迎接中央环保督察之前开始了全省自查,发现德阳绵竹市磷化工企业密集,不规范堆场堆存磷石膏约2000万立方米,大量淋溶水未经处理直排沱江支流石亭江。
随后,吴怡和团队来到德阳,面对堆积如山的磷石膏,吴怡和伙伴在解决方案中建议先将污染源头控制住,再将磷石膏“变废为宝”。通过一系列研究,他们发现,磷石膏可以用作建材,例如墙体建筑中的空心砖。
如今,经过整治,磷石膏变废为宝,而且土壤、地下水的各类指标也都满足相应标准。“环境治理归根结底离不开科技。”吴怡说。“这是我们从事生态环境工作的最好时代。”从业以来,吴怡见证了环保行业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见效。他相信,“下一个五年,尽现四川之美。”
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邹阿江 杨涛 杨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