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伤疤”促实干
绵阳城区。
G5京昆高速公路成绵段绵阳出口站。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通过媒体曝光问题进行舆论监督、促进立行立改的事例,如今在绵阳已是十分常见。今年1月23日,绵阳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组织市级新闻媒体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工作,要求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安全隐患问题特别是交通安全问题入手开展大曝光,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找真问题、拍实镜头、拿硬态度”,用客观真实报道、实事求是评价,助推问题整改、促进工作提升。
绵阳市游仙区沈家坝北街富乐山后门附近,有一栋4层高的红砖房,外墙已出现部分裂痕,砖块风化严重,屋内无钢筋支撑,挑梁处严重开裂……5月11日,绵阳日报社“绵阳观察”在《绵观辣1度》专题中,对该危房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了曝光。游仙区迅速行动,第一时间与户主沟通,协调专业公司鉴定评估。次日,当收到D级危房鉴定报告后,游仙区住建部门、相关街道办事处立即召开危房整治紧急工作会,商讨解决方案,并协助住户搬入过渡安置房。
城市之嬗变,重在格局之变;监督之创新,贵在机制之新。4个月来,绵阳当地主流媒体坚持“准确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的导向和原则,自亮家丑、剑指“顽疾”,推出舆论监督稿件125篇,直指安全生产、文明城市、营商环境、疫情防控、自建房安全隐患等领域问题,有效促进了各地各部门压实责任、整改问题、改进作风、健全机制。
今年1月,绵阳江油发生一起较大道路安全事故。事故调查中发现,该路段早期曾多次发生交通事故,系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点位。对此,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深入持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行动,动员全社会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舆论监督作为手段之一,参与到党委政府的重大工作中。
1月24日,绵阳日报社《绵观辣1度》专题推出《岔口多、超速多、警示牌缺乏,国道247线三台段“事故弯”隐患何日能消?》。当天,绵阳广播电视台开设《直击》栏目,聚焦国道247线的“事故弯”。两天时间,按照相关部门排查的隐患清单以及群众提供的线索,有多条道路安全隐患点被公开报道。此后,当地又有多篇舆论监督稿件陆续发布,从每天一篇到每天两三篇。时值春节前夕,道路交通、消防等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的话题,成为绵阳媒体舆论监督的第一落点。
快准稳直指问题,舆论监督“风暴”开始起势。1月27日,在绵阳市重点工作部署会议上,市委再次表明态度,舆论监督先从安全生产领域入手,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后一步,要逐步向营商环境、政风行风等领域延伸,建立常态化长效化运行机制,紧盯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闭环。
从1月24日首篇监督报道稿件开始,截至5月23日,绵阳推出监督报道125篇,曝光安全生产、文明城市、营商环境、疫情防控、自建房安全隐患等方面的问题107个。主流媒体携手出击,通过多领域、多层面、多角度直击群众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和痛点,舆论监督有力推动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落地落实。
哪里有问题,镜头就聚焦哪里。山体滑坡威胁绵江路龙门段,6年“观察通行”还要“观察”多久;超四成餐饮店未装燃气报警器,上马望蜀苑燃气安全难保障;城区街道“霸道”经营何时还路于民;有岗无人、“走过场”,“无效防疫”为何仍在显现;住房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涪城区废弃15年的危楼为啥“拆不动”;三台县政务服务中心缘何出现上班时间“摸鱼”、未到下班时间“溜号”现象……一个个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陆续曝光,形成舆论监督强大声势。
“回头看”也在同步开展,推出追踪报道36篇,对曝光的30个问题进行追踪问效,其中13个问题已经完成整改任务、15个问题完成部分整改、两个问题持续整改。
2月21日,绵阳南收费站等10个城区高速出入口存在脏乱差问题经曝光之后,市住建部门立即梳理了10类常见问题,以及5类163个具体问题,建立台账逐一销号。
5月13日,安州区罗胜街破损路面整改已完成20天。以往龟裂、行车如“蹦床”的路面,变得平整、安全;标志性建筑越王楼下,以往碍眼的各类店招得到规范;桑林坝片区新划定的黄线,规范了停车,整洁了城市。
更大的变化,则来自工作作风的改进。随着监督工作常态化,干部到一线发现解决问题的“一线工作法”更为普及。干部深入基层,把本地区、本行业以及重点领域的瓶颈问题找出、找准,进而“对症下药”“因病施治”。
以舆论监督促进各地各部门落实责任、整改问题、改进作风、健全机制,进而推进工作,一时间成为这座四川第二大城市的独特做法。市民感受到的变化,越来越强烈。
点开《绵观辣1度》《直击》栏目,了解当天的舆论监督又曝光了哪些问题,看看整改情况怎么样,已成为众多绵阳市民的习惯。获得点赞的,不仅是媒体舆论监督为民发声,还有相关部门立行立改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行动。
良性循环正逐步形成,舆论监督“风暴”如何形成长效机制?
3月30日,绵阳市委党建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建立舆论监督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以真问题、实镜头、硬态度推动形成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工作闭环。同时,做好网络问政工作,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政府公信力。
在绵阳市委作出关于媒体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工作的相关部署后,市委宣传部当即组织市级媒体及有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健全问题线索搜集、市县两级联动等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市级媒体按照“小问题十天内回访,大问题每月一跟进”和“整改完成及时销号,长期整改持续关注”的原则,紧盯曝光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涪城“晒”场、安州“今日直击”、三台“直通一线”等区县融媒监督栏目也一一建立。
绵阳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将健全完善闭环式的舆论监督工作机制,推动新闻媒体在搭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帮助政府部门改进工作、推动社会治理进步等方面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何显兵表示,绵阳用舆论监督推动问题整改,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舆论监督促进全民参与,助推阳光政府建设,有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其次,通过舆论监督关注民生,将推动党委政府深度了解人民关切,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
随着舆论监督报道的深入,绵阳政府部门的工作氛围也发生着转变——从“问题找上门”到“上门找问题”,让转作风与抓落实在一线“会师”。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回避问题”,逐渐转变为“欢迎监督”。
从思想认识到具体行动,再到工作作风,绵阳各级政府和干部都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成为当下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王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