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深读-
A13深读
  • ·穿越时间之海 叩问田野厚土(下)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穿越时间之海 叩问田野厚土(下)

名人大讲堂“考古季”书单发布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古代中国内陆:景观考古视角下的古代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

  《从灵光殿到武梁祠:两汉之交帝国艺术的遗影》

《溯源中国》

《不断裂的文明史》

《李济传》


  一度非常冷门的考古学,当下受到的大众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人都对考古有浓厚的兴趣。但作为一门科学的考古学,本身是个艰深、专业的现代学科。考古报告专业性极强,术语琳琅满目,并不都适合大众阅读。
  在考古学家齐东方看来,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学问。它的特点是走出书斋,走向田野,最大魅力在于“发现”,“其实考古读的也是书,读的是地下遗迹,是没有文字的书。通常的书,要先学会认字,而读地下的书则要先懂得发掘,懂得如何寻找和获得这本书。”
  对于非考古专业的普通爱好者而言,考古专业的门槛,也是一座大山。好在有一些在象牙塔里的专业学者,在考古学“科普”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他们摸清考古学普及读物的写作门径,愿意将专深的考古报告、学术研究,进行一定的表达转换,做到专业性和通俗性兼得。这样一来,我们作为非考古专业的读者,也能有机会穿越时间的废墟,漫步在历史的广袤田野,乘坐时间穿越之舟,阅读历史遗迹大书。

《从灵光殿到武梁祠:两汉之交帝国艺术的遗影》

  作者:缪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10月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轴心时代”。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本书是浙江大学教授缪哲写作计划中“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三部曲之第一部,它所呈现的是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皇家因素”,缪哲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作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

《溯源中国》

  作者:许宏
  河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3月所谓“溯源中国”,也就是追溯早期中国及其缘起的脉络。在这本书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立足于中国的发轫期,以宏观的角度阐释了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早期中国形成、发展,以及在世界文明中不断演变的过程。全书配有彩图、线图、说明表多幅,既专业又具有可读性。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早期中国的形成过程,感知早期中国的独特魅力,还可以把握许宏二十年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以及考古学界几十年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纷争。

《不断裂的文明史》

  作者:刘庆柱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就世界史范围而言,中华民族是唯一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民族。考古学家刘庆柱以考古遗迹、文物为切口,通过对文明的几大要素——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的耙梳,以及对国宝、遗迹的展示,全景式展现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对中华民族一致的国家认同。本书采用回溯式写法,由近及远、从已知到未知进行讲解,从身边常见的四合院、可游览参观的故宫等,用通俗易懂的行文,为读者“全息”呈现5000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

《李济传》

  作者:岱峻
  商务印书馆2021年1月
  如果说瑞典人安特生1921年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那么李济(1896年-1979年)则是首次进行科学发掘的中国考古学家,是中国考古学真正的开创者。1925年-1926年,留美归来的李济和跟随安特生发掘仰韶村的袁复礼一起,调查并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这是中国人自己主持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本书是这位“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的唯一翔实传记,钩沉了传主的生平与治学。作者进行多年实地走访踏查,悉心捕捉最新出版、发表的多方记录,彼此引证生发。作为一部学人传记,作者对传主学术影响、处世原则、际遇得失的评价,持平公允而不失温情敬意。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作者:[英]魏泓;译者:王东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1年3月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穿越了沙漠、草原、高山和江河湖海,数不尽的物质和文化在其中诞生,形成了璀璨的丝路文明。作者从中拣选了十件古物,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物质的工艺和形制、主题与纹饰,也讲述了人与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是谁创造了物质?谁带着它们跨越山河?谁将它们视为珍宝、奉为圣物?它们被谁遗弃,又被谁从层层黄土中发掘出来……物质与其背后的人和社会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交融,经济、制度、技术和思想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和演变,这一切都融汇成了一部生动的丝路文明史。
  《古代中国内陆:景观考古视角下的古代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
  作者:傅罗文、陈伯桢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4月
  本书结合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大量前沿考古成果,从景观考古的角度深入剖析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晚期这些地区内部的发展与变化、地区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中,三峡地区受到特别关注。它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中游两大政治中心之间的政治边缘地带,但两位作者突出了三峡地区在经济景观格局中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它在整个区域的食盐生产与贸易活动中的枢纽地位。资料详尽、理论前沿、考证深入,是一部聚焦长江中上游地区考古的集大成之作。

《从大都到上都》

  作者:罗新
  新星出版社2017年11月53岁的北大历史系教授罗新做了一件他惦记了15年的事——从大都徒步到上都。他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一步一步用脚丈量了450公里的河山,抵达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什么要走这条路?这是一条元朝皇帝候鸟般春去秋来往复的路。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这条路是沟通长城内外、连接草原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历史走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罗新在《从大都到上都》中的自我发问,成为了他坚持走完这段艰辛旅途的终极动力。从书斋里走出去,感受风物,看见“物”,听到“风”,遇见活生生的历史变迁。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蒋瑞尧
《从大都到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