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圆桌论坛上,阿来畅所欲言——
名家大咖汇聚阿来书房,探讨盐源考古的重大意义。
6月18日,“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盐源县举行。在研讨会举行之前,来自考古、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阿来书房,以“圆桌论坛”的形式,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从各自最熟悉最擅长的角度,阐述盐源此次青铜器考古文物的意义,并对盐源那片土地的地理、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作家阿来,是参加该“圆桌论坛”的五位专家之一。
阿来的家乡是阿坝州马尔康。不管是经典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还是非虚构佳作《瞻对》,亦或带着“自然文学”风格的中篇小说《三只虫草》《蘑菇圈》,在阿来的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出,西南高原地区是他的文学世界最多发生的地理场域。他热衷到广阔的西南山地、峡谷中奔走,汲取写作素材。尤其是在横断山脉北段一带跑得比较多。“在我的写作里面,对阿坝、甘孜这一带取材比较多。但是写作也需要对比和参照。所以我自己活动的足迹、涉猎的区域,比我写作取材的领域要宽——沿着横断山区,从四川到云南,乃至到中越边界。这其中,我去盐源、西昌,去得比较多。”
谈到川西地区,经常会有人使用一个名称叫“藏彝走廊”,阿来提醒说,“我觉得至少要加上‘羌’,说‘藏羌彝走廊’。因为有‘羌’这个称呼的时候,还没有‘藏’和‘彝’,至少是文字上或者群的称呼上,还没有。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把‘羌’字在表述上省略掉。”
说到在古代盐源生活的族群,大家都讲笮人。这个族群有着怎样独特的生活方式?阿来提到两点,一个是笮人用石头建筑,在《西南夷列传》中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的记载。另外一点就是他们把竹子编起来架桥。
“因为笮人居住的地方大江大河多,高山峡谷多。我小时候在我们家乡就见过竹编的溜索桥。”阿来说,“对于古籍文献里的记载,我们都会希望能在考古发掘发现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实实在在的证据。文献和考古发掘双向进行,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确认笮人活动的范围、年代。尤其是他们所使用的器物中包含的信息会告诉我们,当时社会发育的情况,其中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想,在盐源考古发掘出来的器物,一定会告诉我们与此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今天更有根据地想象、复原、重构笮人曾经生产、生活的具体场景。尤其是盐源这个地方,是研究‘藏羌彝文化走廊’族群文化转换的一个特别好的样本。”
在此次圆桌会议上,阿来认为,今天我们理解民族文化,考察一个地方的文明样貌,除了去研究当地人唱什么歌、穿什么衣服等等之外,“更重要的研究入手点,应该是生产方式。因为生产方式才决定这个文明所达到的程度,生产方式也决定一个文明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组织方式。因为生产跟交流有联系。所以这次,盐源这批青铜器的发现,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这个“藏羌彝走廊”上,以泸沽湖为界限,在云南那边,居住着纳西族,在四川这边,是摩梭人。明末时期,四川盆地因为张献忠屠城,本地人很少。阿来提醒我们注意,“凉山,我们可以非常可靠地追溯一些家族史。比如说在盐源,一些谢姓家族追溯家谱,他们会一直追溯到魏晋时期南京的谢安。在西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餐饮“张家大院”,这个家族的家谱很可靠,他们祖先的墓还在邛海边。”
作为一名学者型作家,阿来对考古发现一直保持高度密切的关注,他坦言自己在考古界“有不少亦师亦友的朋友,我经常会跟这些朋友出去看一些考古发现。前些天我还跟三星堆老馆长肖老师去看了三星堆最新考古发掘,还准备去一下稻城皮洛。什么时候再去盐源看看考古遗址,我也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