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要闻-
A6要闻
  • ·列车长殷竹君:从13小时到1小时 见证成渝线22年巨变
  • ·德阳将联手成都打造文旅“四大精品”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列车长殷竹君:从13小时到1小时 见证成渝线22年巨变

殷竹君在列车上为旅客服务。

列车长殷竹君。

  殷竹君22年的列车值乘岁月,有18年时间都往返于成渝两地,先后担任列车员、值班员、列车长、动车列车长,她的青春岁月和成渝铁路的变迁紧密交织。
  殷竹君工作之初,成都到重庆的火车运行时间需要13小时左右;2020年,成渝高铁复兴号开通,成渝双城实现一小时互通,每天百余对列车公交化运营。从13个小时的颠簸前进到1个小时的快速通达,殷竹君既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根本没有想到发展这么快!”她感慨道。

初为列车员
熬夜晕车让她整个人消瘦不少

  今年40岁的殷竹君是广元人,宝成线就在她的家门口,童年的记忆总是不免和铁路联系在一起。和小伙伴追火车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火车“哐当哐当”驶过家门,她闭着眼就能分辨出经过的是客列还是货列。
  2000年,殷竹君18岁,成为了一名列车员,值乘从成都开往广州的K191次列车。列车全程运行40多个小时,其中,光是成都到重庆就要开13个小时。
  刚开始的一个月,殷竹君几乎是在晕眩中度过,熬夜、晕车带来的不适感,让她整个人消瘦不少。不过,殷竹君吃得苦,很快适应了列车上的生活。
  站多车次少,车内没有空调,人挤人、行李叠行李,空气中混杂着各种气味。“毫不夸张地说,有时通过一节车厢,需要二十来分钟。”殷竹君回忆,即使是冬季的成渝线列车上,车厢里也是又闷又热,她在10多节车厢里来回走动,汗水几乎就没停过。
  那时,成都到重庆的车票大约三四十元一张,殷竹君最多一年为乘客补过16万元的票。“不像现在基本都是100元的,当时角票、一两元是普遍现象,每次都带回来一大袋钱。”
  当时往返一趟要三四天时间,照顾女儿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到了父母身上。殷竹君女儿今年17岁,因为工作原因,她陪伴女儿的时间少之又少。经常她出门时女儿还没起床,回家时已经是半夜,殷竹君选择用小纸条的方式和女儿沟通,小小的纸条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叮嘱。
  从18岁刚入路的小女生,到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并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列车长,回想22年的值乘经历,殷竹君感慨颇多。
  由于长时间的站立,殷竹君也落下了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等职业病,膏药成了她出行必备的药品。

列车一次次提速
让她空闲时可以欣赏沿途风景

  2006年,成遂渝铁路通车,成都到重庆只需4小时,运输能力大幅提升,大大方便了旅客出行,但列车依旧趟趟爆满,好在车厢里不再闷热,绿皮车已经全部更换成了空调列车,乘车体验更舒适。
  2009年,“和谐号”动车组亮相成遂渝铁路,成都与重庆的时空距离被压缩至两小时。殷竹君值乘的列车内总算不那么拥挤了,空闲时间,她总喜欢坐在窗边欣赏沿途风景,“最开始都是砖瓦房,如今沿线房子修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好。”
  随着高铁路网建设日益完善,动车开行越来越多,2016年,经过层层选拔,殷竹君顺利获得了动车组列车长资格。
  殷竹君本以为,她将离开陪伴她16年的成渝线,但缘分就是如此奇妙,她值乘的成都东至广州南的G314次列车,仍然经过成渝铁路。
  动车对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殷竹君也在值乘中一步步成长。虽然工作内容周而复始,但殷竹君严格按照标准,为旅客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
  2020年,复兴号动车组来到成渝间,让两地实现1小时直达。从老成渝线走到成遂渝线,再走到成渝高速线,列车速度越来越快,车上的各种服务设施也越来越完善,所有商品都可扫码支付了。

郑渝高铁开通
重回成渝线续写“成渝故事”

  2017年底,G314次列车停运,因为殷竹君能力出众,她的班组变成了“流动班组”,每次新线开通时,殷竹君总会先去值乘,适应线路,把途中容易出现的风险点、风险区段等情况记下来,回来后组织大家一同学习。她本以为,陪伴她近18年的“成渝故事”也要画下句号。
  然而,故事在今年起了变化。6月20日,郑渝高铁开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更加完善,成都至北京再添新通道,“原来去北京走西成,现在还可以走郑渝,不仅成渝往返快,出川渝也有了更多通道。”殷竹君再次踏上了成渝线。
  作为列车长,殷竹君就如陀螺一般,一路上忙个不停。她偶尔会怀念在普通列车上工作的日子,忙完后还能看看窗外的风景,但如今成都到重庆一个小时就到了,她在这段时间里,要例行巡视检查、办理补票业务,刚忙完就到站了。
  难得休假时,殷竹君会带着全家出游,高铁是首选。平时都是服务乘客,难得自己当一回乘客,她觉得无比舒心惬意,脑子里紧绷的那根弦也可以暂时松弛一下。
  “成都东站,就要到了……”这是奔波在外的旅客听到的最悦耳的声音,也是殷竹君最喜欢听到的声音。“我是成渝铁路从慢到快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列车速度不断提升,我可以用更快速度回家,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她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钟晓璐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