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蜀地宝藏-
A12 蜀地宝藏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2蜀地宝藏
  • ·\\\"夏至三庚数头伏\\\"开启超长待机\\\"三伏天\\\"
  • ·初伏 在名人诗词里消暑纳凉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夏至三庚数头伏\\\"开启超长待机\\\"三伏天\\\"

盛夏时节,山东枣庄山亭区月亮湾国家湿地公园内的荷花盛放。新华社发

  进入7月,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荷叶上布满水珠。 新华社发

在山东省高密市南湖植物园,一只蜗牛停留在绿叶上。新华社发

  “寒有三九,热有三伏。”进入七月,当人们谈论起天气,似乎只剩下一个关键词——“热”。节气小暑过后,天气一日热过一日,到了“三伏天”,更是开启了“上蒸下煮”的模式。
  一说到闷热潮湿又漫长的“三伏天”,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脸色一变,想起那灼热逼人的暑气。7月16日,三伏天中的“初伏”将伴随着高温来临。接下来,是长达40天的“三伏”。

"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

"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天一般出现在节气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要知道,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
  按照传统的推算方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之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之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之始。且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中伏的时间则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而在2022年,中伏的时间就长达20天,整个“三伏”有40天之长。
  在不少古代文豪所留下的诗篇中,都能看到对于三伏炎热的描述。譬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就写过“金数已三伏,火星正西流”。同时,白居易也写过“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可见此时的高温酷暑,让诗人们经受不住。

"

伏日食汤饼,面色皎然

"

  苦夏难熬,人们容易感到身体乏力、疲倦,更会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的情况。正因如此,在漫长的苦夏开始时,自然要吃点好的才能熬过炎热的酷暑。“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从流传的民谚之中,能够看到夏日之时,人们喜爱吃面食。
  自古民间小暑节气有“吃饺子”“吃炒面”等习俗,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古籍《魏氏春秋》有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也写道:“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在古人看来,出汗可以驱病,即为“辟恶”。
  同时,古代民间有“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节气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打的稻谷碾成米后,先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品尝新米。此外,民间还有夏日吃藕的食俗,藕清热生津,非常适合炎夏食用。宋朝文学家陶弼就在《咏藕》一诗中写道:“与君消酷暑,瓜李莫相猜。”
  天气炎热,古人讲究“以热制热”,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材来给大量出汗后虚弱的身体以能量。于是,晒伏姜、喝伏茶、吃伏羊……大家进食如羊肉、姜等度过“三伏天”。民间有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人们认为吃姜有助于散发体表的热气。而“吃伏羊”的习俗,则在江苏徐州传承了上千年,安徽萧县也有“伏羊宴”这一风俗。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炎炎盛夏已经来临。虽说时日还长,但只要捱过这看似无边暑热的“三伏天”,凉爽的秋日就近在眼前了。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在山东省高密市南湖植物园,一只蜗牛停留在绿叶上。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