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博物馆-
A14博物馆
  • ·湖北考古博物馆:展示长江文明脉络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两万余件文物 沉浸式体验

湖北考古博物馆:展示长江文明脉络

龟鹤齐寿仙人图像铜镜。

湖北考古博物馆展厅内景。

展出文物。

明代三足铜蟾蜍

  跨越时空,穿越古今。追寻历史的脉络,与千年文物重逢,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众多考古爱好者的期待中,我国第二个考古博物馆——湖北考古博物馆已于不久前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
  作为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湖北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木兰湖考古整理基地为依托,以考古的视角解读出土文物,在总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内,收藏湖北省20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标本2万余件,在勾勒中国考古和湖北考古发展脉络的同时,充分展示了荆楚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让公众走近考古、了解考古,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展陈文物丰富 三足铜蟾蜍吸睛

  在湖北考古博物馆现场,除了设有基本陈列“千年文脉——长江文明考古展·湖北”“世纪工程——三峡考古湖北成果展”“长江文明展(数字)”“长江中游文明进程(多媒体)”四个室内展馆外,还将考古文物搬到户外:东门头遗址出土的城背溪文化“太阳人石刻”,柳林溪遗址出土的大溪文化“黑曜石人像”等石家河遗址与关洲遗址的陶器、石器,都在艺术考古微广场的特设室外阳光展厅中陈列,供参观者沉浸式体验人类自远古就开始追求艺术之美的历程。
  “千年文脉——长江文明考古展·湖北”展厅分为“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4个篇章。通过选取典型遗存出土的具有明确时代特征的成组陶器、铜器、石器、玉器等展品1000余件,揭示“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历程,呈现了长江文明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作为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文物保护项目,三峡文物保护工程在中国考古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世纪工程——三峡考古湖北成果展”分为“大江之中”“巴楚之地”“千年走廊”三个部分,选取陶、瓷、铜器及石刻拓片近百件,概要介绍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巴楚文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后的文化面貌,并通过丰富的考古成果,展示这一区域在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留存的浓墨与重彩。
  值得注意的是,封面新闻记者在“千年走廊”展区内,看到一只出土于宜昌秭归窑湾遗址的明代三足铜蟾蜍,其身旁指示牌上介绍:道教文化有“刘海戏金蟾”之说,所以金蟾蜍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满。
  透过展柜,可以清晰地看到蟾蜍的前半身有两只脚,后半身有一只长在尾部的脚,身上布满青铜绿锈。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介绍,之所以称为“金蟾蜍”,是因为刚铸成的青铜蟾蜍有铜的金黄色,只是时间久了,生成的铜锈为绿蓝色,形成了现在这般模样。

数字化展示 互动设施拉近古今距离

  在丰富的考古文物展品基础上,湖北考古博物馆还融合多媒体数字技术,将长江沿线各大博物馆各时段的百余件藏品进行数字化展示。
  “长江文明展(数字)”展览分为“文明之光”“金道锡行”“礼乐中国”“异彩纷呈”“交融和合”五个单元,该展区选取了长江沿线各大博物馆各时段的化石、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漆木器、竹简木牍等藏品,让参观者通过指尖在大屏幕上的滑动“可看、可触摸”,更直观和清晰地了解到展品背后的文保科技和考古内涵,提高展览的观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作为先秦时期长江文明的第一个数字展览,“长江文明展(数字)”也是湖北省博物馆中第一个能用手机感受数千年前历史文物之美的数字展。
  记者采访时适逢周六,不少市民驱车从武汉市区来到木兰湖畔,到博物馆里“打卡充电”。观众李先生在参观完后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他是看到湖北考古博物馆公众号发的推送才知道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因为对考古非常感兴趣,所以周末便提前在网络上实名预约参观。馆内展品很多,“如果以后展出古文物的‘周边’,我还会来观展的。”李先生说。
  封面新闻记者边雪张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