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这棵黄葛树面子大,天府绿道为它“改道”
  • ·娃娃鱼河边搁浅 热心市民和多部门接力救助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这棵黄葛树面子大,天府绿道为它“改道”

专家:体现了城市发展中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

矗立在天府绿道中间的黄葛树。

黄葛树枝繁叶茂。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实习生 张宗耀 冯莲 摄影报道

  一棵黄葛树,树身青苔密布,树下生长新芽,矗立在成都天府绿道中间,枝蔓舒展,满目葱郁。路过此处的人,都不免好奇打量:为何畅行无阻的绿道上,却唯独保留这样一棵“钉子树”?
  这棵黄葛树,是天府绿道延伸至成都市新都区的一处别样风景,其根部还修筑了一个树池。有附近住户说,树被保留下来,是因为树龄较大,轻易移栽可能会造成伤害。也有居民表示,对于这棵树,他们有特殊的感情,平时会到这里看看。
  绿道为何要保留这棵树?这棵“钉子树”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7月25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绿道建设方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孙大江教授,他们就城市有机更新以及保护生态文明等问题进行了解读。

这棵树“面子大”修建绿道时被单独保留

  “这棵树有点年龄了,面子很大……”说这话的黄先生,家在新都区赵家寺路附近某小区。黄先生说,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绿道穿梭其间,形成一片城市园林风光。
  黄先生说的树,正是生长在绿道中央的那棵黄葛树。准确地说,是成都环城生态区生态修复综合项目(东、西片区)一期、南片区(二期)项目白沙路至川陕路标段林田商肆特色园附近的那棵树。
  在黄先生印象中,他还年轻的时候,树就在那里,平时并未过多留意。后来,修建天府绿道时,这棵树被单独保留下来,成为绿道上的一道独特风景,附近居民才留意到它。
  那是一棵高约20米、直径约两米的参天大树,树干上布满青苔,冠盖如伞,树皮卷起褶子,但树根深深扎进地面,苍劲有力。
  按照《中国植物志》记载,黄葛树多分布在我国贵州、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根系发达,树冠广展,为良好的遮荫树。
  天府绿道上的这棵黄葛树,让原本双向、笔直的绿道,在它面前像“扭了个腰”一般,被分割成一个弧形,又合在一起。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这棵树生长得异常茂盛,充满活力。

居民对它有感情夏夜会到树下聊天乘凉

  7月22日上午,记者从赵家寺路往西行约300米,穿过一个岔口,就看到了这棵大树。
  由于树身上没有标牌,附近居民都说不清楚大树的具体年龄,只知道这是一棵黄葛树,夏夜散步时,大家会到树下聊天、乘凉。久而久之,他们对这棵树也有了特殊的感情。
  居民刘先生告诉记者,三年前他家搬进附近小区时,这棵树就已经生长在那里。对于这棵树被保留下来的原因,他也不是很清楚,“绿道修建的时候,特意给它留了位置,一种原因可能因它是古树,轻易移栽的话容易死亡;另一种原因可能是人们对它有感情,周边居民估计不愿意搬走它。”
  刘先生说,在他印象中,大树生长得一直很茂盛,白天站在阳台上,可以看到大树和绿道和谐共生的场景;傍晚散步时,他们会在大树底下歇息。“如果当时施工方要移走它,我估计很多人不愿意,因为生态保护很重要嘛。”刘先生说。
  在这棵大树周围,生长着一棵棵小树苗。居民们说,这棵树的根仿佛就是城市肌理的延伸,即便年代久远,但它依旧生机盎然。

建设方修改方案把树留下,让人绕着树走

  7月22日,记者与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该标段工程项目建设的一位负责人李先生取得联系。李先生说,关于这棵黄葛树的保护工作,由于当时绿道线型已经确定,而这棵树又刚好位于绿道中央,遵循生态、绿色、环保的理念,建设方修改了方案,充分利用现状道路,因地制宜确定路由。
  “当时,我们经过核查和测量,确定了大树的胸径和树龄等信息,在不破坏原有生长基础的方案上,给它修建树池。”李先生说,之所以没有采用移栽方案,是因为考虑到如果轻易移植,肯定会对树木造成损害甚至是死亡。因此,在后续施工方案中,他们修改了设计规划,采用“把树留在路中间,人绕着树走”的方式,为树改道。
  记者注意到,按照《成都市天府绿道保护条例(草案)》,天府绿道的规划建设保护利用,应当遵循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依法建设、保护耕地的原则,坚持可进入、可参与和景观化、景区化的理念。对此,李先生表示,类似“为树改道”的案例,在其他项目标段也有相关应用。他举例说,在某标段项目施工中,按照“就地造景”“就地生态保护”的原则,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原有的植被,就地取材,没有大规模移栽和补植,而是注重保持当地生态的协调,没有影响原有植被生长。

专家解读
“为树改道”体现了怎样一种城市发展观

  为一棵树修改设计方案,体现了怎样一种城市发展观?7月22日,记者采访了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园林研究所教授孙大江。
  孙教授表示,为何要保留这棵树,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是情感寄托层面,以成都平原广泛分布的黄葛树、皂荚树、香樟树为例,其实很多老树、古树和古建筑等,都是人们寄托精神情感的载体,保留这些树和建筑,是追忆乡愁、保留情感载体的体现。
  第二是生态保护层面,建设方在施工过程中保留这棵树,体现了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说明在城市发展、开发的过程当中,生态保护、低碳绿色的理念已经高过了物质需求,保护和尊重原生态开始渐渐成为共识。
  第三是文化场景延展和保护层面,以整个环城生态区为例,很多传统的村落、建筑和居民生活痕迹不仅要保留,还要培育好它,把它曾经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放大,拓展它的空间和功能,把它变成一个可参与、可进入、可体验的文化场景。
  孙教授建议,下一步相关部门应该对这棵黄葛树的保护工作再下一些细致功夫,比如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制作科普树牌,介绍植物的学名、科属、产地和分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