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新津将共享经济“芯片”植入乡村
  • ·招标公告
  • ·数字化+文化赋能 探索未来乡村发展密码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激活数字农旅

新津将共享经济“芯片”植入乡村

张河村和当地企业共同打造的“共享农庄”。摄影 陈光旭

  走进成都市新津区兴义镇张河村,乡村新风貌扑面而来:多层小洋楼整齐排列、民宿在丛林间若隐若现……这样一个新农村,其实还藏着许多数字化秘密。
  8月10日上午,张河村村民刘芬收到了预约用餐订单,作为一名“共享厨娘”,她开始着手准备第二天上门烹饪的新鲜食材,“游客通过微信小程序选择中意的厨娘下单,我们便会上门为他们定制一顿精美午餐。”
  在张河村,不仅厨娘可以“共享”、超市可以“共享”,农庄也可以“共享”,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支撑和连接,共享经济业态在这里开花结果。
  6月24日,首届数字乡村创新设计大赛正式启动,目前报名仍在火热进行中。途远公司在张河村果园子社区打造了针对乡村旅游的数字化平台,该公司大客户部总经理刘仲刚说:“数字乡村是当下的风口,希望能参与此次比赛,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在张河村的实践。”

一键预订“共享厨娘”
让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张河村村民刘芬在村口开了一家面馆,闲暇之余,她还是一名“共享厨娘”,游客有用餐需求时,接到派单的她会为客人提供上门烹饪,“现在挣钱、顾家两不误,很多游客来了都指定要我做饭。”
  在刘芬眼里,以前的张河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由于村里没有支撑性产业,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
  随着当地政府开始打造天府农博园,位于天府农博园对面的张河村也成为重点改造地。当地引入共享经济模式,村民和企业合伙建民宿、开超市……并带动了周边游。近年来,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到家乡,做点小生意或在当地就业,刘芬一家人也如此。
  因为做得一手好菜,刘芬被民宿运营方邀请成为一名“共享厨娘”。村里还有好几个“共享厨娘”。“通过小程序,游客可以看到每个厨娘擅长的特色菜,他们可以选择喜欢的厨娘,方便快捷地下单。”
  因为“共享厨娘”提供的本地特色川菜鲜香可口,不少人特意为此而来。刘芬笑着说:“因为‘共享厨娘’,我的月收入增加了五六千元。”

“空心村”变“产业村”
数字化平台支撑共享经济概念

  事实上,“共享厨娘”正是基于“共享农庄”衍生出来的新模式。2018年,张河村有18亩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当地政府找来专业民宿运营方,共同投资建设“共享农庄”。
  “我们在张河村果园子社区打造了25栋低碳装配式创意民宿,大概运营了3年,平均入住率可达到85%以上,成为周边游的网红住宿产品。”刘仲刚说。
  据刘仲刚介绍,该项目实行“保底+分红”的利益链接机制,村集体每年保底收益31.5万元。此外,项目还带动当地部分村民改造闲置农房参与民宿运营,年增收5万余元。“从客房管理到前台营销,90%的员工都是本地招聘的。”他说。
  后疫情时代,乡村游日趋火爆,新津将“共享经济”概念植入张河村,途远公司打造的针对乡村旅游的数字化平台成为重要支撑。
  在平台上,游客不仅可以预订乡村民宿、预订“共享厨娘”,还能提前查阅当地的美食和交通。除此之外,基于乡村旅游的生态链,途远团队还把当地优质的农副产品整合起来售卖,将农产品变成旅途中的伴手礼,游客可以在小程序上直接选择与农户交易。
  当农业搭上数字快车,乡村旅游成为关键一环。张河村的“共享农庄”模式不仅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将“空心村”变成了“产业村”,也在阿坝州小金县等地得到实践。按照四川省内对口帮扶政策,新津区对口帮扶小金县。2019年,新津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小金县,在苹果园里建起了共享民宿,并搭建起农特产品销售平台。
  不仅在小金,如今,“共享农庄”已在全国18个省50个市县区复制推广,而数字乡村“共享经济”场景的搭建背后,正得益于新津本地的数字化基础建设。据成都市天府农业博览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津打造了一个“乡村大脑”数据中心,连接了乡村的人、地、货和城市的技术、资本、市场,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双向在线、融合共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朱珠
码上参赛
百万大奖等你来

  本次大赛免收报名费。参赛者可通过大赛官网(https://www.scde.cn)或扫描二维码进行注册报名,并按官网提示上传提交作品。期待你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