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1 天下-
A11天下
  • ·外交部发言人:中方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国台办:坚决反对美国某些政客和议员窜访中国台湾地区
  •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就美国国会议员窜访台湾发表谈话
  • ·雷锋牺牲60周年
  • ·再次宽松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雷锋牺牲60周年

60年来,雷锋所在的班收到了47万余封来信

  今年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牺牲60周年。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牺牲,以短暂的22岁生命,在亿万人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1963年,他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雷锋班”。
  走进“雷锋班”宿舍,进门斜对角是一张高低床,下铺是雷锋的铺位,整齐摆放着雷锋生前用过的被褥、军装、军帽、腰带。住在上铺的总是最新来到班里的战士,那是距离“老班长”雷锋最近的地方。
  宿舍北侧正中,摆放着雷锋塑像,一旁是“雷锋班”过去常用的“三件宝”:一台修鞋机、一个理发箱和一个节约箱。今天,雷锋生前所在的连队依然有雷锋的痕迹。“雷锋!”“到!”……“雷锋连”每天晚点名,全连官兵齐声应答,这样的仪式坚持了60年。

中小学生寄来的信件最多

  60年来,47万余封纸质来信陆续寄到了“雷锋班”。这些纸页泛黄的信函,厚度不同,形式各异,都充满了真情实感。其中,有急需帮助的“鸡毛信”,有需要翻译的盲文信,也有漂洋过海的国际信函;有用16开纸写满了100多页、分装在6个信封里的长信,也有的仅寥寥数语,上面写着“听了解放军叔叔的报告,我决心做雷锋叔叔那样的人”。
  2021年,雷锋生前所在部队与沈阳工业大学“四个自信”研究暨课程思政指导中心合作,整理研究社会各界写给“雷锋班”的来信。该中心副教授英明说,这些来信见证着,雷锋精神并没有因时代变迁而失色,而是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一封来信连接着一个故事。有的人在信中确定了人生目标,有的人在信件中畅谈理想,有的人希望“雷锋班”战士能做自己的人生向导。
  其中,中小学生寄给“雷锋班”的信件最多,捎给“雷锋班”的礼物也最多,有爸爸的功勋章、获国际奖的书画、烈士鲜血染红的雨花石等等。
  1963年2月,雷锋牺牲的第二年,一封特殊的信函寄到了“雷锋班”,写信者是吉林省通榆县北庆小学少先队员们。他们在信中写道:“虽然雷锋叔叔因公牺牲了,但是他的英雄事迹,却永远永远地活在我们每个少年朋友的心里。我们全体少先队员,决定在3月份召开学习雷锋叔叔报告会,并聘请‘雷锋班’的班长作为我们校外的名誉大队辅导员。”自那时起,“雷锋班”每一任班长都会担任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如今涉及的中小学校累计达400多所。
  2022年3月,江苏省无锡市通德桥实验小学的一名四年级学生在信中写道:“雷锋叔叔去世时虽然只有22岁,但他却还活在我们每个通小学子心中。我们都在努力争做‘小雷锋’。”该校德育处主任周玲说,雷锋就像一粒金色、饱满的种子,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一封封学习雷锋、畅谈理想的信件从全国各地寄往“雷锋班”。
  60年来,不少国际信寄到了“雷锋班”。2011年11月,一封写着“中国·沈阳军区雷锋生前部队收”的信件,从英国辗转寄来。“最近我在伦敦图书馆,读了一本关于160位中国名人故事的书,一下子让我产生了给雷锋部队写信的想法。”79岁的李艺·布鲁诺女士在信中表示,渴望进一步了解雷锋精神,请求官兵给予帮助。

新“三件宝”传承雷锋精神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有人给“雷锋班”写信吗?
  “随着短信、微信、电子邮件的普及,虽然现在社会各界寄给‘雷锋班’的纸质信件少了,但是人们对雷锋和‘雷锋班’的关注从未停止。”北部战区陆军某工兵旅政委孙树志说。
  “2003年,我还是一名初中生,看了这篇当年寄往‘雷锋班’的来信感触颇深。雷锋精神永不过时。”点开北部战区陆军学习宣传雷锋精神的微信公众号“向雷锋学习”,一位读者在“信·雷锋”栏目里这样留言。
  变的是沟通形式和联系方法,不变的是情感认同和精神传承。雷锋精神仍然是鼓舞社会各界,包括年轻一代前行的精神力量。
  在过去老“三件宝”基础上,“雷锋班”如今有了新“三件宝”。
  善淘箱——面向全社会收集闲置衣物,实现衣物的二次利用。近年来,“雷锋班”通过善淘箱先后为偏远山区和灾区邮寄爱心衣物5万余件。
  雷锋存折——2010年,“雷锋班”用雷锋生前留下的存折,发起了“雷锋存折”续存活动。十多年来,捐款的人从部队官兵扩大到全社会群众,先后有几十家单位、千余名爱心人士参与其中,累计捐赠270多万元。近年来,“雷锋存折”相继支出近140万元,捐往20多个省区市的灾区和单位,惠及近万名急需帮助的群众。
  数字化大礼包——包含10张光盘,包括电影、音乐、纪录片、雷锋故事等,还体现了“雷锋班”战士学雷锋的点滴心得。多年来,不少单位邀请“雷锋班”战士作报告。如因路途遥远或训练任务重等原因,战士们无法到场,“雷锋班”便会邮寄出一份数字化大礼包。
  如今,已有上万份数字化大礼包飞进了军营、学校、企事业单位,持续传承着雷锋精神。未来,数字化大礼包的部分内容也将在“学习强军”APP上展示,进一步拓宽传播雷锋精神的网络渠道。

据《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