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浙江省建德市:考虑到安全隐患,已封5个矿洞洞口
目前,当地已对矿洞洞口进行封闭。图据《都市快报》
近日,某社交平台上,博主对废弃矿洞进行推荐。
“废弃矿洞,地下世界探索,能满足内心探索欲又带点小刺激。”
“洞内既凉爽又没有日照,夏天不二之选。”
“多处山石矿洞,可算奇观,多处水潭拍照出片,感觉像摸金校尉。”
16日,有网友发现,浙江省建德市的废弃矿洞成了近期某些社交平台推荐的热门“避暑胜地”,不少博主打卡推荐时都会提到“能玩又清凉”“全新的未知世界”“完美避暑胜地”……以此“种草”吸引更多网友前往。多位网友指出,博主推荐的矿洞位于建德市钦堂乡谢田村。
16日,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以“矿洞探险”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后发现,系统虽然提示“危险行为,请勿模仿”,但仍有不少关于矿洞探险的图文,还有走进矿洞里拍照“凹造型”的画面。
而关于“建德谢田矿洞”,多位网友指出,此前这一矿洞热度非常高,不仅有多位博主晒图文强推,还有博主发出了攻略:“龙洞”在建德钦堂乡谢田村,杭州出发一个半小时即可到达。
网友是怎么发现这些矿洞的?当地又是如何处理的?“地下世界探险”究竟有哪些潜在风险?一起去看看。
在数家社交平台上被推荐的网红矿洞具体地址究竟在哪里?16日,社交平台上一位博主接受《都市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别去谢田矿洞了,洞已经封了。”
矿洞真的被封了?带着疑问,媒体来到当地探访。据谢田村党委书记李晓伟介绍,钦堂乡碳酸钙资源丰富,被称为“华东地区重钙生产基地”,网上说的矿洞出产的就是碳酸钙。
建德市钦堂乡谢田村村委会工作人员透露,当地一共5个矿洞,此前都没人来探洞,不知道什么原因,今年夏天起,来矿洞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洞是相通的,不仅岔路多像迷宫,而且,山壁上的石块和山体有裂缝,随时可能有落石,考虑到存在安全隐患,前些天,当地采取了措施,用水泥和砖块将洞口进行了封闭。目前,当地5个矿洞的洞口已经全部封闭,无法再进入。
据当地村民介绍,从谢田村去矿山的路又陡又窄,开车是肯定上不去的,需要徒步前往。既然路况这么差,网友们又是怎么找到的?
“最早是桐庐那边的越野车爱好者们发现的。”钦堂乡村政建设办主任许林海说,谢田村与桐庐莪山乡一山之隔,沿着眼前这条路一直往山顶开,翻过山就是莪山乡,钦堂乡的千亩杜鹃就在山顶,所以这条路也成为越野车爱好者的选择,这两年矿石停采,他们就走进了路边的这些矿洞——
“山上的矿洞很大,大到全乡8000人进去都绰绰有余,而且每个洞都是相通的,就是个大迷宫,里面的岔路有多少谁都说不清,空置的时间久了,山壁上的石块和山体也有裂缝,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这些矿洞的推荐,考虑到安全隐患,第一时间就把矿洞关起来了。”
许林海说:“我们之前放了三四块两吨重的巨石,被网友们拖开了,也考虑过封山,但还有村民要上山种田。这几天,我们已经把5个矿洞的洞口全部封死。下一步等到勘探完成后,再决定是否开发,如果不开发了会继续封着。”
照片看起来很美,能游玩又清凉的矿洞,到底有哪些危险?
早在2009年,《都市快报》曾报道过一则矿洞意外事故。该事故发生在临安大明山“伯温石阵”斜对面,杭州的一家三口翻过游步道边的石墙,进入非游览区一个废弃钨矿洞里面。当时这对父子在前,孩子妈妈在后跟着走。因洞内漆黑,父子坠入30多米深的竖井里,经抢救无效遇难,父亲38岁,儿子才3岁。
由于大明山景区面积30多平方公里,以前是一个钨矿富集地带,横着掏、竖着挖的废弃矿洞很多很多,洞内的情况非常复杂。
“当年出事后,景区立马将所有工作人员都投入到矿洞排查、基础设施维修等工作中去,对所有游览线路的围栏也再加固。”大明山风景旅游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每年定期进行地毯式摸排,清理浮石、加固拉网等,易发生坍塌的地方用钢丝网全面覆盖。此外,景区内每100米就设有警示牌,目前共有400到500块。这些年景区再也没有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
“按理废弃的矿洞绝对不是游玩的去处,风险因素太多了,比如擅自进去容易迷路、有深浅不一的水坑,还有一些看不出来但其实是空心的洞……就连矿石也很危险,矿石不同于普通的石头,是锋利有棱角的,容易伤人。”杭州红十字狼群应急救援队大队长陈剑明和队员们经常模拟矿洞救援,“矿洞的竖井往往是200到300米深,容易缺氧,将人直接运送至地面都非常困难,更别说还要清理障碍物、运送担架这些措施了。”
杭州市临安区狼行公益应急救援队副大队长沈晓斌经常下矿洞,在他看来,即便是有人管理的矿洞都难以保证万无一失,更不要说废弃的矿洞了,“矿洞内部结构复杂,很难全面掌握,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矿洞里有很多是向下开采的竖井,不仅深而且容易发生塌方,安全隐患大,一旦发生意外救援也十分困难。”
废弃矿洞被推荐成网红打卡地一事也引发了网友热议。网友称,如废弃矿洞般危险的地点,升级成了网红打卡地,甚至被博主描述为“不二之选”,这背后不能忽略背后平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第一次进废弃矿洞是种什么体验”等词条出现在平台首页,很难说不是其推荐机制在起作用。而这当中,平台又尽到了几分审核责任?
“互联网平台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成为了网友追问的话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对互联网平台而言,追踪到所有存在风险的“网红景点”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平台方针对“网红景点”有义务进行主动的风险提示。“比如,利用算法对视频和评论当中的关键词进行抓取,对相关网红景点风险进行分析,向用户提出警示,或者在相关景点打卡的视频和文字当中给一些风险告知。”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辉则认为,对未经过商业开发且存在高风险的旅游景点,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发布者有提醒风险的义务,平台也有安全提醒和内容审核义务,否则双方均存在侵权责任。“但在司法实践中,平台如果能够在接到相关通知时及时把相应信息下架,一般认为其尽到了应尽的义务,不会判令其承担相应责任。”
但在北京市地石律师事务所窦冬辰看来,这类事件中,游客的责任构成自甘风险,即游客在明知参与特定活动存在一定风险的情况下,仍自愿地参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游客一般要自己承担相应的损失。如果有相关组织者,则组织者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在社交平台上传播相关帖文,吸引更多游客到此游玩的“网红”和通过算法不断推荐更多网友看到此帖文的平台,都应承担一定的传播违法信息的责任。
也有网友表示,地下洞穴在炎热的天气中确实凉爽宜人,岩石风貌也别有一番趣味,对洞穴情有独钟的游客不妨选择正规开发的洞穴旅游景区,这些山洞、溶洞景点有完备的安全措施,别为了寻求刺激或者拍摄点好看的照片就去来一场“地心探险”,这样的探险,谁知会不会有去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