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名省人大青年志愿者的“抗疫”日记:
我叫刘子平,是一名“80后”,在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委办公室任职。这几天,我的身份和平时不太一样,穿上“红马甲”后,我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9月1日,成都的疫情形势开始变得严峻起来,同一时间,机关党委提出要求,机关的青工委、团支部迅即行动,号召我们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疫情防控要求,踊跃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当晚,我和同事们迅速行动起来,向自己所在社区进行报备。
9月2日一早,我正式加入了就近社区的志愿者队伍。5天的志愿服务时间,早出晚归,很累,但也能真切地帮助到别人,很有成就感。
志愿者们往往是根据社区分派的任务“三班倒”,我9月2日晚8点开始值班,次日凌晨1点多下班,这是几天来我最晚回家的一天。5日早上,我值早班,6点30分就到社区报到,直到中午12点才忙完。我的伙伴们常常说:“在很多时候,‘红马甲’最辛苦的是嗓子,喊上一天就哑了。”
有的时候,城市也会带给我们收获。这些天,我路过了平时从未曾踏足过的院落、小区、小巷,也认识了从前不相识的邻里街坊、社区工作人员。我们的社区书记姓陈,有次因为太“沉迷于”工作,她的衣服反着穿了一天,直到我们提醒,她才“恍然大悟”,跟我们讲:“难怪今天觉得有点勒脖子!”此外,最近有很多学生正忙着上网课,因而在核酸检测时,大家会主动让小朋友站到队伍前面去——这些暖心的小事,无一不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温度。
据我了解,省人大机关现有100余名党员干部在“成都市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储备队伍”公众号上登记备案。目前,他们在成都的各个区县、街道、社区贡献着自己“小小却又大大的”的力量,直到成都重归昔日的“烟火气”。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