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太空水稻在蓉迎来首次丰收
  • ·崇州十万亩高标准农田“丰景”如画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水稻产量稳中有增

崇州十万亩高标准农田“丰景”如画

  金色的水稻随风摇曳,几台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身后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秆,这是位于崇州市的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天府粮仓产业园)高标准农田里的一派繁忙秋收景象。
  与去年相比,今年产业园内水稻的总产量稳中有增。农作物如何增产增收?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传统农业?为什么要建设高标准农田?9月21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天府粮仓产业园管委会乡村振兴研究部部长刘波。

建设高标准农田 今年水稻产量稳中有增

  “今年水稻产量比去年略有增长,预计每亩550公斤,农民每亩地能获得700元分红。”刘波说,一方面,今年的高温天气可能会对水稻生长造成危害,但崇州水资源丰富,并且应对得当,所以影响不大;但另一方面,高温也会促进农作物生长,今年水稻长势还更好了。
  刘波介绍,2013年开始,崇州市在天府粮仓产业园内建设十万亩高标准农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粮油作物,未来计划在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现在,高标准农田占崇州市农田总数的68%,而天府粮仓产业园内,这一占比已达到80.5%。”刘波说。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也为全程机械化作业带来便利。“目前全市农机化率92.9%,天府粮仓产业园内94.3%,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刘波说,从播种、插秧、机耕机收、烘干仓储,整个水稻生长到加工成大米的过程,稻谷全程不落地,“比起传统晾晒方式,现在不仅减少了污染、提高了稻米品质,还能减少运输途中造成的粮食损耗。”

体制机制创新 农业共营制模式带来增产增收

  过去,种地是体力活,收入不高,很多人不愿意干。从2010年开始,崇州探索创立了农业共营制。首先,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其次,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公开招聘、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同时,政府提供科技、金融、品牌等专业化配套产业链服务。通过这一模式,推动了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
  “目前,天府粮仓产业园已有2565名农业职业经理人,最小的不到30岁。”刘波说,除了合作社里搞生产经营的职业经理人外,还有做社会化服务的职业经理人,比如植保、电商、农机、营销及加工等多元化经理人,让团队更加专业。

科技赋能粮食产业 培育出多个优质品种全川推广

  “整个长江上游区域种植的水稻、小麦和油菜,研发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后,都在这里集中种试,再筛选出适合崇州乃至成都平原甚至整个四川的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刘波说,为了研发良种,天府粮仓产业园联合中国农科院、中种集团等院校企业,建成占地1000亩的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
  今年上半年,在这个试验田里评比出了703个优质水稻品种,包括今年参加四川“稻香杯”评选的55个水稻品种,也在崇州进行田间试验。“如果田间表现不好,也没办法大面积种植推广。”刘波说。
  据介绍,该基地2013年建成,截至目前已累计筛选出62个优质粮油品种在全川推广,其中“宜香优2115”推广面积最大,占全川水稻品种的8%。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