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宽窄巷-
A16宽窄巷
  • ·曹禺之女、作家万方为爱犬写书
  • ·戈壁大漠上的唯美之花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戈壁大漠上的唯美之花

——读杨献平《沙漠的巴丹吉林》

《沙漠的巴丹吉林》

  

□吕峰

  每个人心底深处或灵魂深处都有一处安放之地,对寄居成都的杨献平来说,他的安放之地是那片名为巴丹吉林的沙漠,是那片对他生命、人生影响最深的地域,“巴丹吉林,它深得让我流泪和敬畏。”《沙漠的巴丹吉林》是他写给这片土地的情书,也是戈壁大漠开出的最美的花儿,更是我近来阅读中遇到的真挚、深刻、恳切之书。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读到它的惊喜,我只知道近乎一口气读完一本书,已经是许久未有的经历了。
  巴丹吉林是神秘的,古称流沙,《尚书·禹贡》即有记载:“导弱水,余波入于流沙。”“流动的沙,流动的天地和事物,在时间中诞生、成长、夭折和消失。”那片沙地蕴藏着无数的历史碎片和传奇往事,乌孙、匈奴、西夏、月氏的马蹄踏过,周穆王、李陵、苏武的车队经过,每个名字都可以铺陈开来一段历史、一个传奇。把这些名字串联起来,就是一部煌煌的史书巨著。可惜的是,曾经的神秘岁月,曾经的纷纷繁繁,曾经的刀光剑影,都沉淀了,有的幸存于泛黄的史册中,有的则被时光的沙粒无情掩埋,让后人无从追述。
  《沙漠的巴丹吉林》最大的意义是唤醒,唤醒人们对那片土地的关注与热爱,让那段撩人遐思迩想的岁月有了温度和色彩。在苍茫浩瀚的史海中,一个人可能微小到连一粒沙、一滴水都算不上,可杨献平却发出了属于他的声音。他像生长于荒漠中的骆驼刺,虽然微小却无所畏惧,在沙中扎根,在风中摇曳,在阳光下释放。他的文章像是一场狂风,能吹走沙粒,能还原历史,能重现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徜徉于他的文字里,有一种生命还乡的欣慰与生命谢恩的热望。
  里尔克曾说:“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不够做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因为对于创造者,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杨献平无疑是这样的创造者,他以一颗敏感的心去触碰他在巴丹吉林所有的遇见,以深沉的目光观照当今,打捞出超越生命长度的震撼,永恒与有限,存在与虚无,幻灭与成功,苦难与辉煌,全部在他的笔端呈现,且视角独特,见解非凡,给人以动心动容的丰富感受。
  在我的潜意识里,沙漠是贫瘠的、寂寥的,它的生命是脆弱的、渺小的。可是读完《沙漠的巴丹吉林》后,我知道了戈壁大漠是有生命的,并且它的生命是繁茂的、倔强的、刚烈的、不屈不挠的,也是相对永恒的。在书中,杨献平不吝笔墨,写了生存于那沙漠上的植物和动物,植物有沙枣、苁蓉、芦苇、胡杨、骆驼刺、沙蓬等,动物有狼、野驴、黄羊、沙鸡、蜥蜴、红狐、四脚蛇等,“它们大都躲在适合自己的角落,用本性和本能在干旱之地生存。”杨献平呈现给读者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也是生命的坚韧和无畏无惧。
  杨献平在临摹巴丹吉林的风土人情、世俗烟火的同时,亦不忘记生活在这片沙漠上的人。他以极为平静、极为温暖、极为真诚的情感向读者娓娓叙说,记录下他们的生与死、悲与欢、苦与痛、哭与笑。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撼人故事,所摄取的皆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寻常人家的生活点滴,却有着撼人心神的力量,让我不禁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乐、一起悲。
  翻读《沙漠的巴丹吉林》,我看到了一个孤独、倔强、不屈的灵魂,像一棵胡杨,或站或坐或躺于沙粒上,晨曦下、夕阳下、月光下、星光下,将18年的青春全部奉献于此,无怨无悔地为这片辽阔的荒漠建档、写传。
  《沙漠的巴丹吉林》是戈壁大漠上绽放的唯美之花,也是杨献平向光明攀登的一道阶梯,翻读它,我的目光恍惚飞越楼群,飞越高山,飞越河流,飞回到了茫茫的荒漠,凝望、对视那片土地上的生灵。我像感应着某种召唤,又重新获得了力量,鼓足了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