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宽窄巷-
A16宽窄巷
  • ·90后作家写给宇宙的一封情书
  • ·《草原十年》:记录草原生活日常之美
  • ·会通古今中西,建设新文化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会通古今中西,建设新文化

——读《会通与建设:贺麟文化思想研究》

  

□林赶秋

  休闲之都成都,自古以来,多出浪漫的诗人、文学家,慎思明辨的思想家、哲学家似乎就有点凤毛麟角,一念之间,只能想起严遵、扬雄和贺麟。严遵、扬雄皆大名鼎鼎,但对于一代哲学巨匠贺麟,即便是成都的文化阶层,也知之甚少,一如“新儒家”“新心学”这些概念,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情形也是很常见的;若不是近日读了彭华《会通与建设:贺麟文化思想研究》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8月第1版,以下简称《会通与建设》),笔者对他亦是知其一不知其二。
  贺麟对哲学产生兴趣,源于早年父亲教他读朱熹的《朱子语类》与王阳明的《传习录》。在金堂念完私塾和小学,在成都石室中学读完中学,贺麟于1919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开始接受长达七年的高等教育。其间,梁启超、梁漱溟对王阳明的推重深深感染了贺麟,为他日后草创“新心学”打下了底子;他还打算步吴宓介绍西方古典文学的后尘,以推介传播西方古典哲学为自己终身的志业。
  毕业后的第二个月,即1926年8月,贺麟负笈西行,开启了跨越六年的欧美游学模式,试图以西学为鉴,找到一条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中国哲学的道路。1929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翌年,进德国柏林大学深入研读黑格尔哲学。29岁那一年,即1931年,贺麟归国抵京,在北大、清华开课,讲授西方哲学及哲学史。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近百年来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的危机”。从这个基本认识出发,贺麟主张在彻底把握中西文化之精华与糟粕、长处与短处的基础上,沟通古今文化,融会中西文化,撷英咀华,继承和赓扬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思想成果,从而改进中国传统文化,以建立综合创新的新文化,以争取中国文化的独立自主,以满足时代的需要,以解答时代的问题,以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直至晚年,贺麟依然坚持这一理念:“我非常强调贯通二字。新文化的建设要中外贯通,古今融会”。贺麟善于贯通中国哲学与外国哲学,例如,他读法国哲学家伯格森的书,“常会感到一些中国哲学的意味,譬如他的重哲学而轻科学,他的推崇自觉,讲求神秘,他的祛除符号,不要言诠,都会令我们想起先秦魏晋的老庄和宋明陆王之学”。
  除了“贯通”,贺麟还特别强调“同情的理解”——这也是带有一般意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镜。因此,《会通与建设》专辟一章“同情的理解:以陈寅恪、贺麟为中心”来细细诠释,意在提醒世人注意。正如“打通”一语宋人即已提及,“同情的理解”云云亦可在宋人那里找到出处。朱熹擅长应用体验的方法读书,所谓“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深沉潜思”“优游玩索”等等;而在西方世界,黑格尔、伯格森也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认识真理必须放弃自我,沉溺在对象之中”。彭华指出,这些均可视为贺麟“同情的理解”说的来源。
  明白晓畅地揭示了贺麟的文化哲学、治学方法之后,《会通与建设》进入精彩纷呈的个案解析,侧重评述了贺麟与西学、儒学、蜀学的种种交集碰撞。这些犹如“月映万川”之万川,皆会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贺麟的文化思想。最后,附录“贺麟学行年表”以照应并补充首章“生平与学行”的未尽之意。如此这般俪偶回环,独运匠心,似乎又给这本学术专著平添了一抹文学或美学上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