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特别报道-
A7特别报道
  • ·70年,西昌从小城晋阶为全国百强县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70年,西昌从小城晋阶为全国百强县

西昌卫星地图 拍摄时间:2022年
  凉山州自然资源局供图

邛海景色

西昌被誉为“中国晚熟葡萄之乡”。

  11月1日,“重启”后的西昌建昌古城正式开街,600余年历史古城再现“荣光”。 张祺 摄

  

翻看西昌历史,就是一部鲜活的城市奋斗史。
  2000多年前,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挥毫写下“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赋予西昌“月亮城”的诗意。彼时,西昌还叫邛都。
  从1950年到2022年,72年间,西昌历经解放、晋级为凉山州府,再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昌的“晋阶”之路,犹如卫星升空直冲苍穹。
  作为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核心极的西昌,已发出最强“绿色宣言”,致力于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在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上阔步向前。

城市晋阶

4

次上榜“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1950年3月27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迈着整齐的步伐入城,西昌解放,西昌县人民政府随之成立,隶属西康省。当时,西昌城市建成区面积仅1.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仅2万人。
  1952年10月1日,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州)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彼时,西昌尚未成为凉山州的一部分,甚至到1955年撤销西康省建制,西昌专区划归四川省后,依然独立于凉山州之外。
  1978年10月,西昌正式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部分,凉山州人民政府由昭觉县迁驻西昌县。
  被委以重任的西昌,开启了全面发展的序幕。1980年1月1日,西昌市正式成立,西昌市、西昌县并存。6年后,西昌县建制撤销,并入西昌市。
  西昌市完成破茧成蝶的蜕变是在1992年。那一年,凉山州建州40周年。那一年,西昌市完成了全长14公里的城市主干道改造工程;拥有城市人口17万人,建成区面积17.98平方公里,市区商店、饭店、宾馆等服务设施林立。到2005年,西昌市的城镇化率达45.53%,比全国水平高2.53%。
  转眼,凉山州迎来了建州70周年,西昌的“变”不仅是面积上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
  西昌市的头衔很多,是举世闻名的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还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95.5万人,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30.48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
  2022年,西昌市第4次上榜“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粮仓”晋阶
从中国晚熟葡萄之乡到农业硅谷

  一条长达300多公里的安宁河,穿过崇山峻岭汇聚成汩汩长河,滋润着两岸平坦的沃土田畴。
  位于安宁河边的西昌自古盛产稻麦,1952年粮食作物产量78990吨,亩产161公斤。
  1990年,西昌市粮食作物产量猛增到19.5万吨,亩产较1952年翻了一倍。但那时,葡萄在西昌还没有写入《西昌市志》的资格。
  事实上,西昌葡萄种植可追溯到西汉年间,但直到1963年,全市仅有葡萄1500株。即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规模化种植,到2010年也仅有少数几个乡镇种植葡萄。
  转折发生在2010年至2012年,当地引进了一款名为克瑞森葡萄的品种进行栽培试验。
  2012年9月,西昌市葡萄现代农业园区开建。西昌市太和镇太安村的“阳光玫瑰”葡萄,曾在2020年创下7亩地产值107万元的“神话”。如今,西昌市葡萄种植面积位列全省第一,年总产量超过25万吨,总产值突破30亿元,“中国晚熟葡萄之乡”享誉国内外。
  此外,花卉、蔬菜、玉米制种、油橄榄等特色产业同样蓬勃发展。2021年,西昌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3亿元,同比增加6.2%。
  但经济作物始终没有突破西昌市“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今年7月,全省开始全面推行田长制,而西昌2021年1月就开始了田长制试点工作,并于当年7月全面施行,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全覆盖。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省委打造“天府第二粮仓”的要求和凉山州建设“现代农业硅谷”,为西昌农业腾飞带来了强劲的动力支撑。
  面朝未来,西昌“3+2”现代农业产业将在科技、品牌的赋能下,让“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更加深入人心,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剑指“国家级粮食增产战略后备区”。

工业晋阶
去年工业增加值是43年前的252.4倍

  《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史记》等史书中,都曾有“邛都,南山出铜”的记载。
  据西昌市志,早在汉代,官府就在今西昌黄联关冶铜铸币。而这,成了西昌工业最初的模样。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传统手工业一直在西昌占据主导。随着大三线建设的开始,围绕钢铁基地建设需要,西昌境内诞生了一大批工厂。自此,西昌有了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工厂。
  数据显示,2021年,西昌市工业增加值达189.3亿元,是1979年工业总产值7500万元的252.4倍。
  冰冷的数据背后,是西昌工业跨越赶超的火热步伐。
  今年8月30日,受疫情影响,西昌市宣布实行全域静态管理,全市按下“暂停键”。但在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内,一辆18节的火车开进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将一个个重达9吨的钢卷运往昆明、贵阳等地。
  疫情背景下,通过“防疫泡泡”模式,整个园区顺利实现了96%的产能。
  这个成立于2004年的工业园区,贡献着西昌市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在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18.87亿元、年营业收入466.69亿元,税收16.48亿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去年10月,西昌发出最强“绿色宣言”,提出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和绿色创新政策支撑体系,推动钒钛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绿色转型,打造以钒钛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为战略产业,食品医药、清洁能源、数字经济为支柱产业的“1+3”现代工业体系。

旅游晋阶
全面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

  “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一声悠远的吟诵,依旧在邛海上空回响。
  “建昌月”是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的“西康三绝”之一,在交通十分落后的年代,到西昌游泸山、玩邛海水、赏建昌月已成为一种时尚。
  这样的“时尚”最初并没给西昌带来收益,从零星分散到正式形成旅游产业,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从1992年起,西昌每年组织参加国内、国际旅游产业交易会,并最终在1998年收获成效:省政府首倡的“攀西冬季阳光之旅”,把攀西独特的旅游资源推向了外界。
  “航天城”之名来源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知名度,西昌也借此确立了“科技含量高、民族风情浓、自然风光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特色定位。
  2019年,一家名为“山有木兮”的民宿在邛海边正式开业。“因为西昌气候条件好,加上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以成都游客为主。”该民宿老板陈笑羽说,这家客容量仅24人的民宿,去年收入超过了100万元。
  西昌被誉为“梦中的香格里拉”,是“中国十大最美古城”,拥有全国唯一的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世界级文化瑰宝彝族火把节,更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首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湿地公园等76个国家级旅游“招牌”。
  2021年,西昌市旅游产业逆势上扬,共接待游客1973.54万人次,同比增长8.0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0.25亿元。
  从“邛海时代”迈入“安宁河时代”的西昌,用“全域旅游、首位产业”的发展战略,给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从未有过的“地位”。
  筑梦未来,西昌还有更高的期待:“双百”城市初步建成,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千亿,确保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中争先晋位,到2035年,西昌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席秦岭 周翼 罗石芊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西昌市委宣传部提供

【参考文献】
[1]凉山彝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凉山彝族自治州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2]凉山彝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凉山.历史大事记1923—2021[Z].西昌:准新出图(2021)第67号
[3]四川省西昌市志编纂委员会.西昌市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4]西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昌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