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国产大飞机C919在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进行飞行展示。(资料图)新华社发
成都着力打造绿色智能汽车生产制造基地,全力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转型。
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11月17日,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一架国产大飞机C919稳稳降落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西跑道。C919大飞机的客舱核心控制系统、信息系统、机载娱乐系统等都是“成都造”。
在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的无尘车间里,数百台智能小车来回穿梭,一片片灰色硅片经过制绒、刻蚀、镀膜等工序,成为深蓝色的电池片,在这里一分钟能生产太阳能电池片1.46万片。
在刚刚结束的珠海航展上,纵横股份、腾盾科创等成都企业携带旗下多款无人机,吸引无数关注的目光。
从浩瀚星辰到深海远洋,在“大国重器”中看到“成都造”已成常态。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工业文明的每一次演进都助推了时代的跃迁,每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崛起,都有一批制造强企的支撑。
进入新发展阶段,成都迎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成都,如何回应新机遇?
11月18日,成都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召开,大会以视频会议的形式,从主会场开至各区(市)县,5900余名深耕成都市场的企业家、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会。大会提出,将以“1+1+6”政策体系部署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奏响成都制造的奋进强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赖芳杰
“制造强国是国家战略,这个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要有若干个制造业集中的城市率先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成都的制造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了成都更多的使命。成都有基础、有能力、有机遇、有决心,我衷心期望成都勇当制造强国排头兵,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11月18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在会上以视频交流的方式为成都“把脉”。
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工业总产值1.7万亿元,工业增加值4842亿元,近十年年均增速7.4%,居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4,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位于全国前列,获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殊荣。一代又一代工业人的不懈努力,汇聚起成都工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成都是经济总量达2万亿、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的超大城市,但距离先进制造的目标还有很大空间,这既需要量的积累又需要质的提升。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成都具备制造强市建设的良好基础。”戴德梁行华西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董事魏晓龙表示,成都有先天的“制造基因”,制造动能澎湃。今年以来,成都制造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实现突破。
魏晓龙梳理解读,成都已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全国共41个)、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居全国第8,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从产业发展基础看,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和航空航天、高端软件等8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高技术产业重要基地,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电子信息先后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科技创新资源看,成都拥有65所高校(其中“双一流”高校8所、居全国城市第4)、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2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近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80项(居副省级城市第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9952家和8153家(均居副省级城市第5)。此外,成都在要素成本、物流成本、人才用量和制造业用工成本上,都有良好优势。
“看清优势的同时,也要研判一些现实短板。”魏晓龙指出,目前成都的先进制造实力不强,占据价值链高端的核心制造环节偏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谋划有待加强;产业发展生态有待优化,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的聚合共生效应还不够明显。因此要深入分析、系统研判,全力锻长板、补短板、扬优势、固根本,乘势而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大会上获悉,成都市将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和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加快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成都将坚持产业建圈强链,构建高能级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行动,突出发展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发展都市工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优势产业,锻长板、补短板、提能力,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良好的产业生态土壤,滋养成都创造、成都质量、成都品牌不断生长。
成都将坚持技术创新引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创新驱动行动,开展光电技术、航空动力、生命健康、先进能源等关键领域原始创新,策源产业发展。鼓励企业领建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揭榜挂帅”,推动高端芯片、航空装备、重大新药、基础材料等领域攻关突破。支持集群协同创新,完善政产学研用投深度协同创新模式,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就地就近产品化、产业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成都将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推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育发展产业链领航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支持冲榜稳榜各类“500强”。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增强企业根植性和竞争力。实施成都智造品牌培育行动计划,构建起以名企、名品、名家等为核心的品牌矩阵,打造成都智造城市名片。
成都将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更加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创新要素供给,扩大对外开放,让成都的市场规模优势、创新资源优势、口岸物流优势、绿色能源优势,更好地惠及产业发展。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强化精准服务,深化“政策找企业”服务,提升政策到达率、可及性和感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