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封面人物-
A13 封面人物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3封面人物
  • ·潜心苦学 成功摘得“梅花”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肖德美的川剧文生情缘②:

潜心苦学 成功摘得“梅花”

肖德美(中)与年轻演员。

肖德美展示川剧扇子功。

肖德美(左二)成功摘“梅”。

  肖德美在川剧《鸳鸯谱》中饰演“孙润”(右)。

  肖德美搭档崔光丽出演川剧《好女人坏女人》。

  

匠心

  “芙蓉花开,花香千里舒胸怀。美花园雅书斋,映日芙蓉对窗开。白日里花光照我生文彩,到夜晚馨香助我神韵来。”舞台上,肖德美一袭蓝绿色戏服,手执一把折扇,身材高挑、扮相儒雅,每一个翻转、一次转身,都优雅至极,尽显风流。他曾与四代“芙蓉”女主角联袂演出一千多场《芙蓉花仙》,1997年,《芙蓉花仙》被拍摄成川剧电视戏曲片,荣获全国展播评比一等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肖德美多次出国演出。第一场出国演出是在日本的大剧场,也正是这次出国演出的惊人效果,让肖德美意识到:“我们的国粹,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出去,是非常受欢迎的,中国传统艺术不得了!所以我从十多岁到现在,在传播推广传统戏曲的道路上一直没动摇,一天都没有离开过川剧舞台。”
  1992年,肖德美还前往朝鲜参加国际艺术节,最后获得国际金奖。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占祥为他写了一幅字:“艺高德美”,这对今后肖德美在川剧艺术上的追求起到了激励作用。也是在此时,肖德美萌生了拿“梅花奖”的念头。
  “梅花奖”全名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为了拿到这个奖项,1995年,肖德美在蓝光临老师的指点下举办了自己的川剧小生个人专场,并于1996年成功摘得第十三届梅花奖。那一年,肖德美30岁。

精益求精 力践工匠精神

  《芙蓉花仙》中有一幕给芙蓉花浇水的戏,但道具只是一个空的水桶,为了营造出水桶里有水的真实感,肖德美平常就自己提着水桶去公园里打水,然后模拟洒水浇花的动作,形成肌肉记忆,最终在舞台上表演时,仿佛他提着一个沉甸甸的水桶,扬手时似有水花四溅。
  肖德美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一个踢袍子的简单动作,不练到百分百完美不肯收手。他说:“我们搞川剧的就是要有工匠精神,一个动作、一个幅度、一个语气、一个眼神,都要精益求精,包括发声、情绪、手位、跟对手之间的交流等等,而且不只是自己的举止要精雕细琢,还要有一种全局意识,服化道、配乐、配器等各方面要配合起来,多次磨合以呈现最好的效果。”
  在肖德美眼中,蓝光临老师是川剧工匠精神的代表,回忆起老师75岁高龄还在表演《石怀玉惊梦》“倒僵尸”时,他的眼里闪着泪花。
  在戏曲中,“倒僵尸”又称“倒硬人”,指人物僵着倒地的动作,属于戏曲毯子功软筋斗表演程式,是一种摔打功夫。演员像一块门板一样倒地,常常会博得满堂彩,但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十分考验演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肖德美回忆,为了能再现“倒僵尸”的精彩,年过古稀的蓝光临把家里的铺盖铺在地板上,每天倒地数百次。“演出那天,座无虚席,台下观众看老师要来真的,都在喊:‘蓝老师不要倒,倒不得!’但老师恍若未闻,‘嘭’地一声倒在台上,现场掌声雷鸣,很多观众都热泪盈眶。”
  蓝光临先生的身体力行,让肖德美深刻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注意到,尽管跟着老师学艺时一招一式都学得原汁原味,但也要有自己的思想。比如前述蓝老师的绝活儿“倒僵尸”,肖德美在表演时加上了自己的特技,变成“转体倒僵尸”。
  “首先是向老师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学来的程式化的东西化为己用,表演不能为程式而程式。”这是肖德美从艺从教40多年来的心得,也因此探寻出了一条自己的川剧之路。

教学相长 传播川剧艺术

  肖德美还是川剧界首个研究生。2006年,他考入中国戏曲学院MFA硕士研究生班。在北京求学时,他遇到很多话剧界的前辈老师,让他震惊的是,这些老艺术家说他们对川剧是一种“仰望”,还曾派人到成都来学习川剧艺术。“当时我就想,我回去后一定要传承、传播川剧艺术,还要建立起文化自信,告诉川剧人我们有多么了不起,自己要爱自己的艺术、尊重自己的艺术,要认知川剧是一个宝库。”
  当时还在读书的肖德美,还受邀去北京舞蹈学院、北舞附中、天津财大等学校讲课,传授川剧折扇的魅力,深受各个专业的学生喜欢。
  在教学过程中,肖德美不断思考“为什么舞蹈界、戏剧界等其他专业要向川剧学习?”带着问题意识,肖德美撰写了论文《谈川剧小生的表演艺术》,并于2008年被授予艺术硕士学位,实现了从演员向学者的跨越。
  回到成都后,肖德美便开始做案头工作,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制作课件,走进国内外高校宣讲,并于2014年出版专著《川剧文生表演功法》。
  “川剧有着几百年的悠久历史,三百多个曲牌、几千个剧本,它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川剧的剧本文学在全国能够名列前茅?我要分析其中的原因。”四川出文人,在肖德美看来,文人与川剧艺人是互相成就的,“像巴金、郭沫若他们在下面看戏,哪一句台词唱错了,意思表达错了,他们就进行指点,甚至修改剧本,慢慢地川剧文本的文学性就很高了。”
  对表演者而言,大大小小的人物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不能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演不好的,所以要学习文化知识。”
  肖德美一直致力于传统川剧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先后前往四川大学、电子科大、天津财经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加拿大温尼伯皇家芭蕾舞团等高校、艺术院团举办川剧艺术讲座,通过现场讲述和表演,让高校学子对川剧的唱腔之美、音乐之美、行当之美和身段之美有更加直观的体会。
  他也手把手带徒弟,一方面希望有人能继承自己的衣钵,一方面希望弟子们能够进一步将川剧传扬开来。他对弟子的要求有三:“第一要热爱艺术,第二要品行优良,第三身材、嗓音、扮相等要符合川剧文生的形象。”迄今为止,肖德美正式收的徒弟只有四个,2022年全国戏曲表演青年领军人才之一的重庆市川剧院副院长徐超,正是他的弟子。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肖德美认为:“传承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承上启下,守正创新,是我们新时代的一种要求,这也是一种传播。”
  肖德美乐观、坚毅,川剧的种子从种下伊始便从未动摇,那些风霜雨雪同阳光一起,滋养出了一棵根系稳固、枝繁叶茂的大树。当年那个站在光线暗处为戏台上的演员们鼓掌的男孩,最终站在了聚光灯下,成为众人视线的焦点,又拾起笔墨,将自己的演出经验编纂成书,惠及众人。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实习生赵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