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
随着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和“新十条”措施的实施,特别是制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中外人员往来暂行措施于1月8日起实施,我国文旅行业或将迎来疫情发生以来重要的转折点。
即日起,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正式推出“文旅大咖说”系列报道,倾听文旅各行业代表的声音,感受行业跳动的脉搏,陪同广大从业者一起以全新姿态迎接文旅行业的复苏!
“最坏的日子已过去,最好的时光即将到来。”1月5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在2022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下降20%-25%的情况下,2023年旅游行业将迎来重构复苏向上的市场信心。
戴斌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局之年,也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破题之年。终结萧条、走向繁荣,管控预期、释放潜力,提振信心、扩大投资,不断满足广大游客品质化和多样性的旅游需求,重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将是全年旅游工作的主基调。
“我们有理由将2023年旅游经济预期由‘谨慎乐观’上调为‘乐观’,全年将呈现‘稳开高走,加速回暖’的态势,季度增速有望环比走高。预计2023年,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将恢复至疫情暴发前的70%-75%,出入境旅游人次有望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三到四成。”戴斌说。
面对旅游复苏的重大机遇,各参与方如何抓住红利?戴斌表示,可以通过重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重构全球旅游话语体系以及重构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旅游发展理论“三个重构”找准切入点。
“‘人山人海吃红利,圈山圈水收门票’的时代已过去。”戴斌说,传统旅游发展模式不可能让旅游业重回黄金时代,在巨大的市场转型和产业变革面前,科技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将推进产业变化。如今,露营经济、近郊度假、社群旅游、旅游+轻体育、时尚餐饮、艺术酒店等正在用优质的供给创造全新的需求;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一个面向新需求、依托新动能,分工深化和链条延展的现代旅游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戴斌表示,制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中外人员往来暂行措施于1月8日起实施,本着试点先行原则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出入境市场的萧条周期将终结,全球旅游话语体系也面临重构机遇。“中国的出入境旅游市场将迎来一个稳步复苏和逐步回暖的窗口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他说。
从机票搜索、出游意愿等先行指标来看,日本、韩国、泰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周边市场可能是先行复苏的目的地,然后是西亚和欧洲等中远程市场。在此进程中,商务、探亲、研学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随之跟进的观光、休闲和度假市场将会更加强调依托商业环境和公共文化场景,更加强调对当地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戴斌表示,各大出境旅游批发商、零售商和资源商,以及海外旅游目的地供应商,从现在起就要做好专业人员召回与培训、同业关系重建、资源重组和产品研发的准备,迎接第二季度以后的市场持续快速回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游客满意度高不高’‘市场主体竞争力强不强’‘发展动能新不新’作为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在质的有效提升基础上寻求量的合理增长。”戴斌说,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旅游业面临着理念重构和实践创新的现实课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我国将在世界旅游经济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福超
1月8日,封面新闻“文旅大咖说”系列报道正式上线,并在微博发起#2023年第一场旅行你想去哪儿#话题讨论,倾听文旅各行业代表以及游客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