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偏僻小山村变身欧式风情街
  • ·激活农文旅融合 打造乡村振兴“石椅样本”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激活农文旅融合 打造乡村振兴“石椅样本”

  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的干部群众。在聆听村民代表汇报后,习近平高兴地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
  总书记的称赞,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川北小山村,知道了它“是很好的样子”。
  一个很好的样子,为什么是石椅村?

提升凝聚力
抗震救灾精神成发展基石

  驾车从国道347线往曲山镇方向行驶,看到“禹迹羌风”牌坊后沿村道而上,便到达了石椅村。从地图上看,石椅村离汶川地震受损最严重的北川县城,直线距离仅约3公里。汶川地震发生后,石椅村受灾严重,村民们齐心协力,重建起家园,抗震救灾精神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表示,石椅村从过去的落后村变成富裕村,并在乡村振兴各方面都很强。生态好、治理好、产业强、农民富,完全符合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有典型性。
  石椅村村民互助建房、乡村建设投工投劳,这些细节让吕德文特别关注。他表示,石椅村有较强的互助传统,有内聚力,这是村庄在不同时代发展的基础。汶川地震发生后,凝聚力转化为抗震救灾的行动和精神。到今天,这种凝聚力又转化成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基础。
  吕德文表示,任何村落要发展,都要解决群众凝聚力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产业的阶段。比如发展旅游产业,村民的环境卫生只要有一家搞得不好,其他搞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必须是每家每户都要自觉,为了一个目标而把村寨建设漂亮,产业才能发展起来。
  同时,吕德文说,石椅村的党组织非常有力,可以把具有内聚力和互助传统的群众团结、动员组织起来,有能力承接和使用好外部资金和资源,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刘楠表示,石椅村最重要的不仅是文化,还有精神价值。汶川地震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大爱文化缔结了村民。因为共同经历了苦难,造就了村民的团结,形成了凝聚力,有这样的精神基础,还有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包括村庄发展中的新的组织形式等,这些因素相结合,使得石椅村独特的资源被激活,形成乡村振兴的样本。

挖掘羌文化
城乡融合促进村庄发展

  石椅村平均海拔1200米,属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独特,是名副其实的“云朵上的山寨”。这里是羌族聚居村,羌族文化保存完好,有喝咂酒、跳沙朗、敲皮鼓、舞龙灯等习俗,有年猪节、祭山会等羌族文化活动,盛产桐子李、梨子、猕猴桃、枇杷等高山水果。2022年,石椅村接待旅游人数超过2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
  刘楠表示,石椅村对乡村价值进行了最大化挖掘,并同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化相结合,这一点做得非常好,“现在很多村庄其实有属于自身独特的文化,但有时候发展容易千篇一律,形成同质化竞争。比如都去打造网红景观,大家会发现有一些景观,是盲目复制的,不是基于乡村自身价值的挖掘。”
  在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潘家恩看来,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让以往农村发展的短板得到补齐,包括交通、住宿等。石椅村作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村庄,更是一个缩影。
  潘家恩表示,2022年乡村振兴三大重点工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在石椅村得到融合发展,其实这就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理想中的乡村,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既有硬件方面的支撑,还有软件方面的提升。”
  “城乡要融合,产业也要融合,石椅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包括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就是一种融合思维的体现。”潘家恩说,此外,在多元主体的背景下,如何把个体融合在一起,就要通过组织化和社会化的力量,也就是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此外,潘家恩表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石椅村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经历灾后重建,村里硬件建好了,如何用好?如何从建设乡村到经营乡村,把资源利用起来,转化出来,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这方面,石椅村的行动值得称赞。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王祥龙 冷宇 周洪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