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宽窄巷-
A13宽窄巷
  • ·看天兆物
  • ·吃猪脚要叉脱
  • ·毛三匠
  • ·打飘飘
  • ·征稿启事
  • ·不尽乡音入梦来
  • ·戽斗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戽斗

  

□肖洪江

  川北方言说:不怕天不下雨,只怕没有戽(hù)斗。
  戽斗,样子怪怪的,用宽竹篾编成,长45厘米,高、宽都是30厘米,四周用6根质地坚硬的斑竹片做筋骨,上口边缘是用青杠木条绑箍,形状像斗,坚固耐用。上头两边和斗底,穿有拇指粗的麻绳,绳端有非常坚韧的木制环状把手。
  很多年前,我高中毕业那年,生产队长安排我和一个叫松林的青年去给一块两亩多的旱田里提水。旱田下边是个囤水田,松林显然是个“老把式”,他脱了鞋子,挽起裤子,撸起袖子,跳到两尺多深的水田里,用锄头挖了直径两米的深坑作舀水口。他熟练的劳动技能一下就感染了我,接着他教我提水的方法,怎样才能省力,提高工作效率。我们两人双手拉着戽斗绳端上的手环,一起将戽斗抛向田中刚挖的舀水口,双手使劲往上一拉提,然而戽斗只打起了半斗水。我农活干得少,松林就边劳动边讲解技巧和方法。他说我们两人对着站,都要一起用腰一爬一伸,胳膊要一曲一收,腿要弯,脚要蹲,身体向前倾,目的是为了让戽斗全部插入水中,只要我们一起上下有节奏地拉绳舀水,就能装满戽斗。不一会儿功夫,我俩就配合默契,动作完全协调一致了,满满一戽斗提水有节奏地翻到一米多高的旱田里,卷起团团水花。
  在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中,戽斗是抗旱救灾的命根子。特别是大旱年景,水稻插秧后,天不下雨,稻田干旱龟裂,禾苗枯萎,严重影响粮食生产。我见过最为壮观的提水是从堰塘往高处提,分为三级,每级有一米五高,用石条、泥巴筑成半圆形的水凼,一层一层地往上提水,青壮年们齐心合力将戽斗“半空”扬起,然后扎入水中,再拉紧绳子将戽斗里的水提起来,往田里灌溉。戽斗翻飞,溅起白色水花。
  戽斗除了给田里补水、抗旱、灌溉庄稼之外,还是捕鱼的“神器”。那时农村野生鱼多,每当堰塘干枯前,队上的年轻人就提上戽斗戽鱼。雨水多的年景,下大雨,漫山遍野的水沟、水渠里就有很多鱼,因为水大水流快,难以捕捉,人们便用戽斗围截,经常收获多多。
  后来,抽水机、潜水泵的出现让戽斗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使用这个古老农具的劳动情景一直令我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