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3 要闻-
A3要闻
  • ·“寻路东坡”大型人文采访活动启动
  • ·为什么是苏东坡?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为什么是苏东坡?

  

封面评论

  □吴德玉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12位“千年英雄”(公元1001年至2000年),苏东坡是中国唯一入选者。
  为什么是苏东坡?
  如果没有苏东坡,璀璨的华夏文化长河中,必将少了最耀眼夺目的那颗巨星。对今人而言,也少了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文化。
  欧阳修在《与梅圣俞书》中称赞苏轼的文章:“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
  如果没有苏东坡,宋代美学将缺少《西园雅集图》这重要一笔。
  苏轼、黄庭坚、秦观、晁无咎等曾集会西园,时人画为《西园雅集图》,米芾、杨士奇又都作了《西园雅集图记》,被传为文坛之不朽盛事。
  尽管与王安石在政见上各执己见,但他们在才华上惺惺相惜,堪称“相爱相杀”的知己。千帆过尽后,终是一笑泯恩仇。
  ……
  当人们谈论苏东坡时,又在思考着什么?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东坡——大型人文采访活动”,将带着心灵的叩问,沿着苏东坡人生之路,从成都出发,到眉山、开封,转杭州,入徐州,赴黄州,寻惠州、儋州……定格郏县,一路寻访——
  在诗词中寻找。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虽然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让人惊叹的是,跨越千年,人类的每一种情绪,都能在苏轼的诗词中找到慰藉。
  他的豪放,“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开创一代豪放词风。
  他的柔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写出了心底最动容的思念。
  他的旷达,“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任你风急雨骤,我自闲庭信步。
  他的快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缠绵悱恻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他的浪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永恒经典,千古传诵。
  在遗迹中寻找。
  在汴梁,年少的苏轼意气风发,一朝中第,万众瞩目。初入仕途,人生得意。
  一生三次被贬,“乌台诗案”成为转折点,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又被贬儋州,直到六十五岁才被赦免,怎奈已时日不多。
  承受得起命运的馈赠,也经受得住命运的无常。
  苏轼屡次被贬,从不丧志,将一切无常,活成了寻常。
  于己,他活在当下,每一个流放地,都成为他的世外桃源;于公,他勤政爱民,所到之处拒绝“躺平”、功劳卓著。
  在家风中寻找。
  “一门三进士”,三苏父子携手写就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文化传奇。
  因为母亲程氏“好读书,通古今”,家中读书的地方叫“南轩”。无论身在何处,苏轼总能在梦中见到南轩,可见影响深远。
  苏辙与哥哥的命运休戚相关。《宋史·苏辙传》中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每每读来,总令人潸然泪下。
  人人都爱苏东坡,近千年来,每一个与苏东坡相遇的中国人,都被他的文字、他的哲学、他的才情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考察时曾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