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跻身县域经济百强县
▲西昌从“邛海时代”迈向“安宁河时代”。
◀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
“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载体,县(区)宛如齿轮,在共同驱动下,推动社会经济加速前进。
翻开近几年的赛迪县域经济百强县榜单,昆山市、义乌市、晋江市这些东部沿海地区的县市,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成为榜单上的常客。中部城市厚积薄发,湖南长沙县冲出东部地区“包围圈”,在2022年获得第十名的好成绩。
而在这个大多被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城市“占据”的榜单中,来自四川省凉山州的西昌市第4次冲进大名单,并在2022年排名92位,在四川4个入选县市中排名最靠前。
2022年《凉山州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同城化发展战略定位,推动德昌、冕宁、喜德深度融入西昌极核、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引导相邻地区融入同城化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整体性,形成“1+3+N”发展新格局。
西昌,肩负起“极核”重担,在县域经济崛起的时代机遇下不断“破圈”,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加速度”。
百尺竿头,西昌何以更进一步?从2023年春天出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百强县凉山州西昌市,揭秘独属西昌的“破圈秘籍”。
相较义乌、昆山等老牌“百强县”来说,西昌的起步并不占优势。
地处内地的地理环境,没有发达的交通条件、没有大型的上市企业落户、缺乏大型的工业产业,位于大凉山的西昌,在经济发展上并未占有“天元”优越性。
回顾西昌的发展脉络,自1982年建市以来,西昌一直想要“高速发展”,成为“后起之秀”,但“破圈”不能只靠一腔孤勇。
在西昌市委、市政府的规划下,西昌将冲刺的起点画在“邛海”。此后,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农业生产、旅游规划等政策安排宛如点点繁星,不断落地于此。
但西昌还想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之路上再前进。2021年,在西昌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西昌决定推动城市发展从“邛海时代”迈入“安宁河时代”。
打破地域空间的限制,西昌吹响了“破圈”的号角。政策,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2022年8月6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30年)》。《规划》提出,要发挥西昌核心引领作用,到2030年,安宁河流域建设现代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带动攀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一手握住“极核”,一手握住“主干”,西昌再一次被寄予厚望,成为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弄潮儿”,奋力跑出西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度。
今年春节还没过完,一列列火车开进西昌市的钒钛产业园区。攀钢西昌钢钒公司里,炼钢生产线上热火朝天,火力全开。
视野转向成凉工业园区,一瓶瓶药液、酸奶、啤酒不断顺着履带传送,被生产线旁“全副武装”的生产员工装入箱中。厂房外,满载货物的货车在园区里穿梭,将刚装车的产品运往销售市场。
纵观整盘经济发展大棋,西昌将第一颗子落到了“工业产业”上。
“西昌明确了以市场化运作为抓手,以产业开发区为载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走‘大抓工业、抓大产业’赶超发展路径。”2月24日,在“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交流活动暨2022四川十大经济影响力人物颁奖典礼”上,西昌市委副书记何成华分享了西昌的“破圈”经验。
时间倒回2022年,正逢凉山州建州70周年,作为州府的西昌备受关注。1月,新成昆铁路至昆明方向开通,打通了西昌南下至云南的通道;11月,四川省印发《安宁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2—2035年)》,再次强调西昌的“一核”位置;12月,新成昆铁路全线贯通,西昌至成都最快只需要3小时。手握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机遇,西昌在2022年开足马力,乘风破浪。
这次“破圈”的关键,在何成华看来,是要抓住六个关键命脉。
“一是突出极核抓引领,在区域发展上牵头。二是突出布局抓产业,在三产融合上发力。三是突出主题抓重点,在重大事项上攻坚。四是突出载体抓项目,在关键领域上突破。五是突出优势抓招商,在工作机制上优化。六是突出主体抓责任,在作风效率上提升。”何成华以“六个突出”和“六个抓”,总结了2022年西昌拼经济、促发展的主要做法。
在“产业强市”的发展基调下,“农科芯城”科创园落地开工,建昌古城、高山堡陈家大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旅新地标耀世登场,好医生数字化智能工厂、攀西智慧物流园、钒钛产业园区创新研发孵化中心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所有市领导都亲自挂帅出征,带领分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外出开展招商活动,成功招引落地北京华腾航材、华润中医药全产业链等高精项目。
翻开西昌的2022年成绩单,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2年,西昌推动建立完善西德冕喜同城化发展领导机构、工作制度、运行机制,加快编制“1+1+N”规划体系,梳理107个产业、文旅、交通等七大类重点项目、34条政策清单,举行3批次同城化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开工同城化项目共47个,总投资约133亿元。全面推动17个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如期建成,着力构建“1+3”现代工业体系,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0亿元。
2022年,西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亿元,占凉山州比重将超过1/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7648元和25057元。
高速度发展,让西昌不断进阶。将视角格局不断打开,西昌的下一个工作主题,是“以更宽视角推进西昌极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宽视角、高质量、跨越式,西昌要如何发展才能实现这一蓝图?在何成华看来,西昌要走出六条发展之路。
“首先是坚持绿色创新为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西昌将底色绘为绿色低碳,以创新为驱动力,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生产、生活”持续向好,“规模、速度、效益”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丰沛的钒钛稀土、水风光清洁能源等战略优势资源,让西昌在工业化发展上优势明显。何成华表示,西昌发展的重点依旧在主导产业上,“我们要走工业化发展之路”。目前,西昌钒钛产业等园区扩区升级及“飞地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一批批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打出自身优势王牌,走出破圈之路。
走入高铁新城内,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焊花飞溅,以博物馆聚落项目、双创中心为主的重要标志性项目,也将在新的一年里带动引领西昌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内部发展势头强劲,对外,西昌也想引入更多新鲜血液。“我们要以新区建设为发展空间,走开放型发展之路。”在西昌、德昌、冕宁、喜德同城化发展口号喊出后,地处地理和政策“原坐标”的西昌,将着力推进至冕宁、德昌半小时同城化通勤圈建设,立足新区功能完善提升和“人城产园景文”融合发展,将西昌建成绿色宜居的生态之城、繁荣创新的活力之城、智慧高效的开放之城。
营商环境对招商引资的“磁吸性”不言而喻,为了引来更多“凤凰”,新的一年,西昌也拿出了自己的诚意:探索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实行“一企一策”驻厂工作制,构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条,以营商环境为发展保障,走效率式发展之路。
四次冲进县域经济百强县,西昌的“破圈秘籍”有迹可循。这个地处安宁河谷的“小城”,正在以“大抓工业、抓大产业”为起点,以高质量发展为逻辑,继续讲出自己的“破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