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要闻-
A7要闻
  • ·四川盆地为啥能长出天府粮仓?
  • ·2023年省直机关干部职工家庭建设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四川盆地为啥能长出天府粮仓?

▲成都平原的水稻田。

◀德阳的油菜花海。

◀都江堰水润天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始终不懈地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四川也在春耕前定下今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确保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715亿斤以上。同时,还公布了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近期及长远规划。
  位居祖国西南的四川,为何从古至今,都能被称为“天府粮仓”?四川保障粮食生产的底气又来自哪儿?
  3月6日,正值万物复苏的惊蛰节气,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启动“天府粮心”大型特别报道,邀请地理、水利、气候以及农业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欲从多角度揭开天府粮仓的秘密。

冲积平原的“馈赠”

  蜀地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因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它的富庶则是成都平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所给予的。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但它的底部并不平坦,丘陵和低山所占超过90%,唯有西部的成都平原才真正算得上平坦广袤。”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旅游地学专家李忠东介绍,成都平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总面积只占四川盆地的9%,但这9%的平阔之地却成为最富庶的地方和古蜀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中心。
  “成都平原是一个扇形冲积平原,其形成要追溯到约200万年前,最初受地质运动影响形成盆地。”他说,河流进入盆地之后,大量从山区挟裹而来的泥沙、卵石等冲洪积物质,沉积形成一系列的山前冲洪积堆积扇,这些冲洪积扇不断扩大,并彼此连接成片,最终形成广袤的冲积平原。
  这些沉积物上层的粘土或亚粘土,富含矿物质和有机物质,形成肥沃土壤,是古蜀人繁衍生息和成都平原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这样的地质构造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原因。

水利灌溉的滋养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成都平原的富庶很大程度得益于岷江和沱江的滋养以及都江堰工程的治理和科学利用。而都江堰治水之所以取得成功,除先民孜孜以求的坚持和聪明智慧之外,还得益于成都平原微微倾斜的独特地理条件。
  “成都平原在形态上呈一个倾斜扇面,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李忠东说,从都江堰到成都主城区,直线距离约50公里,海拔便由730米,降至500米,自然落差约230米。“这样的天然坡度,为岷、沱二江宏大的治水体系和自流灌溉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地理基础。”
  从古代大禹、李冰等人治水开始,以至延续到近现代无数治水者的不断扩建和完善,最终才形成今天岷江、沱江宏大的灌溉系统。
  如今的成都平原,无数的总干渠、分干渠、支渠以及无数的堤、堰、闸如一张大网,每一个细枝末节,每一个隐微之处都能得到江水的滋养。

润物无声的气候

  成都平原所处的北纬30度线属于亚热带回归高压带,本应干热少雨,沿着这一条线几乎都是荒漠或半荒漠地区,唯有青藏高原东部的这一段是一个例外。这是因为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阻挡了北方的寒流,还促使南方的印度洋暖湿气流绕行而来,形成季风环流,破坏了行星风系的控制,从而改变了这里的水热格局,横亘在此处的干旱区向西北退缩,包括成都平原在内的地区也由干旱变得湿润多雨,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乐土。“四川整体上气候地域性特色明显,尤其是成都平原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多云雾,少日照。”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张菡说,与长江中下游同纬度地区相比,四川盆地春早冬迟,夏温不高,冬暖少严寒,气温年变化幅度小;降水多夜雨,冬干夏雨特点突出,春季多旱,秋季常阴雨绵绵。
  她介绍,与长江中下游同纬度地区相比,成都平原的气候特征无疑更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这也是四川盆地动植物种类繁多、农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之一。

川字号农产品的“探索”

  四川是水稻、油菜种植大省,也是育种强省,本省育成的品种占四川种植面积的80%以上。杂交水稻最大的优势就是产量高,解决了千万人吃饭的问题;而杂交油菜直接关系着炒菜“香不香”,关系着天府菜油品牌的知名度。
  成都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敬洪介绍,他们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杂交油菜品种和杂交水稻品种在四川种植广泛。其中蓉油系列杂交油菜品种不仅产量高、抗性强,而且出油率高、香味浓;蓉优系列、锦城优系列杂交水稻品种,品质优、适应性广、抗病性强,高产示范每亩产量一般在700公斤以上,推广面积正逐年扩大。
  他还说,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有一支强大的育种科研队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广大育种科技人员不断通过南繁北育,努力培育更多更好的优良品种,实现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

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1978年,四川率先推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迅速提升,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积极推动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税费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和农民就业制度等多方面改革,创新性提出“两田制”“增人不减地、减人不减地”“大稳定、小调整”等改革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径,极大地减轻农民生产负担。21世纪以来,四川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践,强调重塑城乡关系和走融合发展之路,着力破解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的难题。
  2007年,成都市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由此开启了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并为四川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1年,四川全面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地产出能力,稳定增加粮食产量。
  2012年,政府主导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体系正式建立,鼓励年轻人回到农村,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近期,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介绍,为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四川省委省政府专门印发了《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建设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基础强、科技装备强、经营服务强、抗风险能力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的农业现代化强省目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博 杨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