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撂荒地上忙春耕 村支书带领村集体种稻120亩
  • ·资阳10岁小学生获阿里正能量奖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撂荒地上忙春耕 村支书带领村集体种稻120亩

忙着春耕的白发青年村支书黄明龙。

村集体在东方村育苗,薄膜下就是种子。

  3月8日,四川广安,明媚春光生趣盎然。矗立在前锋区代市镇东方村育苗基地里的白色大字“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格外醒目。
  数十名村民忙着土地翻耕、抽水蓄水、播撒种子、覆盖农膜。领头的人叫黄明龙,是东方村党总支书记,头发花白。黄明龙介绍,今年是村集体的第二个春耕,村集体育苗260亩、种稻120亩。“村集体种稻是为了示范带头,育苗除满足村集体稻田所需秧苗外,还向本村和周边村民提供秧苗,最大限度满种、满栽、满插。”

村集体的首个春耕:
“捡”来30亩撂荒地种粮食

  其实,黄明龙并不老,刚满37岁。在前锋区的村支书中,在留守东方村的村民中,这年龄绝对算年轻。2022年,是黄明龙走马上任当村支书的第三年,也是他带领东方村干群集体开荒种稻的第一个年头。
  近些年来,有的地方农村土地撂荒严重,引起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于是,上级从资金、政策、机制上引导干群治理撂荒地。在此背景下,黄明龙带领干群整治撂荒地。
  2022年2月,村民自种、业主“捡”种后,东方村尚有30亩撂荒地无人耕种。黄明龙同村两委成员商量:以村集体的名义整治、“捡”种这30亩撂荒地;村集体聘请留守村民开荒、种粮食;“捡”种撂荒地的收益,一部分用于支付村民工资,剩余部分归集体所有。
  于是,村集体的第一个春耕拉开帷幕,久违了的村集体稻田重出江湖。经过开荒、治理,30亩撂荒地被种上水稻、大豆……尽管2022年遭遇大旱,但年底盘点发现,东方村集体“捡”种撂荒地的收益,除给务工村民足额发放工资外,村集体还有几千元的收入。
  “其实现阶段我们不在乎村集体在‘捡’种撂荒地中挣多少钱,关键是让撂荒地不再撂荒,同时让村民在家里就有务工收入,还让村民明白一个道理:在撂荒地里能够挣钱。”黄明龙说。
  村集体整治后的撂荒地,村民可以收回耕种,“但前提是不能再次撂荒。”

第二个春耕:
预计今年村集体种稻120亩

  有了2022年的经验,2023年黄明龙与村两委成员对今年春耕的满种、满栽、满插心里更有谱了。
  2023年春节后,黄明龙与村两委成员摸底发现,因村民外出务工,村上有120亩土地无人耕种。“120亩土地都是熟地,村民无暇耕种,我们村集体‘捡’来种。”黄明龙决定:在120亩土地上种植水稻、高粱、玉米。
  东方村村集体的第二个春耕开始了。
  苗子何来?黄明龙早有安排:高标准建设东方村育苗基地,不但解决村集体“捡”种土地的苗子问题,而且为东方村和周边村满栽、满插助一臂之力。
  2023年惊蛰前后,在东方村育苗基地,六七十名村民忙着土地翻耕、抽水蓄水、播撒种子、覆盖农膜。务工村民全部是本村人,他们根据不同的活路,一天可以挣40-80元。“预计再花两三天时间,育苗工作全部完成。”
  黄明龙介绍,今年一共育苗260亩,其中水稻苗210亩,玉米苗、高粱苗50亩。“东方村育苗基地可以满足2600亩土地的用苗。”
  东方村治理撂荒地、实现满栽满种的“东方村模式”更加完善:育苗基地属于村集体经济;村集体育苗借用村民的土地,育苗结束后,土地还给村民继续耕种;村集体用苗子抵村民土地租金;村民春耕用苗,村集体免费提供;村民无暇耕种,村集体“捡”种;村集体按市场规律经营村集体稻田,向聘请的技术员、村民支付工资;利润归集体所有,用于集体开支;鼓励村民领回熟地,继续耕种。

黑发变花白:
欲让“粮区有景,景区有粮”

  黄明龙是土生土长的东方村人,长期在代市镇维修和零售手机。广安历来有“一代(市)二花(桥)三观阁”的说法,意为代市镇是广安的大镇,商埠云集,人气旺盛。在代市镇,黄明龙的手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2020年,东方村面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年富力强的村两委班子成员。6月,在当地领导的动员和村民的期盼下,时年34岁的黄明龙回到村里投身新农村建设,后被选为东方村党总支书记,实现由个人单打独斗修手机到带领村干部和村民振兴乡村的转变。
  东风村由原东方村、双鱼村和夜花村合并而来,户籍人口多,且在交通要道上,高速路连接线拆迁、连接线环境整治、高压线改线路、优化供水工程、高铁拆迁,还有这两年的撂荒地整治、春耕生产……不知不觉中,黄明龙黑发逐渐染成霜。
  接下来,黄明龙还计划依托东方村位于渠江边的地理位置,种粮食、栽油菜、修步道、建牌坊、建设美丽新村,让粮区有景,景区有粮。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汪仁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