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大势
3月28日,一年一度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举行。科技奖励是一面旗帜。从1985年设立至今,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一直是我省科技界最高规格的奖励。
这一次,2022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分别是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琪,西南石油大学教授赵金洲。5人荣获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4名外籍专家获得四川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64项成果获得奖励。
2022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的获奖项目有何特点?体现了四川自然科学领域的哪些变化?记者采访了科技厅相关负责人。
今年诞生了一个特等奖!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高性能无人机关键技术”项目,喜获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该项目创新突破新一代布局控制、智能协同和实装验证技术,支撑重大装备跨越发展。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这标志着我省科研单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技术策源能力迈上新高度。
据统计,今年获奖项目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其中,国防军工领域科技成果获奖数量和获奖项目水平都有显著提升,共有26项成果获奖、同比增长12%。特别是航空航天、雷达探测等优势领域,产生了一批突破性、引领性的技术成果。
获奖项目中还有重大医用项目。在川科研院所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攻克了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台紧凑型内离子源回旋加速器。该项目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对推动我国核医学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起到了重大作用,也为四川核医学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名片”华龙一号,其核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由在川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历经30余年研发而成;仿生修复牙体硬组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关键技术构建,由四川大学的团队历时17年完成……仔细了解获奖项目的研发过程,会发现一些共性特点:时间长,成果突出。
科技厅统计数据显示,项目平均开展时间为9年。“这说明,‘九年磨一剑’的潜心研究成为普遍规律。”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一些科研人员“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取得的原创成果既有对标世界前沿、获得公认的独特发现,也有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技术难题的创新成果。
自然科学奖“气动声学的高分辨率计算方法、流声分离理论和定向控制模型”等在数学算法创新了基础理论;技术发明奖“太赫兹高性能单片射频器件及集成应用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此外,还有不少获奖项目致力于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医疗卫生、农业环保等领域的“肝包虫病外科诊疗关键技术的创新及应用”“重穗型杂交稻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育种创新利用”等成果,在服务民族地区、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使科技创新更好地造福群众。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据科技厅统计,企业牵头完成的项目有99项,占获奖成果总数的37.5%,同比增长5%;获奖机构中,企业有330家,占比45%;特别是在一等奖获奖项目中由企业牵头的有12项,同比增长100%。
成飞集团、东方电气等大型国企,通过持续的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通威股份、先导药物等民营企业,敏锐捕捉市场需求,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在自主创新之路上不断突破。
企业还是成果转化的桥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透露,通过产学研合作将企业作为项目实施转化的主体,面向市场,开展应用的有178项,占总数的近七成。“真正实现了将专利、论文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了解到,在科技奖励评选时,还注重鼓励企业参与,提高覆盖面,一方面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奖励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提升企业牵头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引入企业的专家充实评审队伍,新增华为、海康威视等企业评审专家100余名,专业组评审专家中来自企业的占比达38%。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 王若晔 唐泽文
从2022年度开始,我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金分别调整为50万元/项、30万元/项、20万元/项、10万元/项,奖金标准位列西部地区前列。
下一步我省还将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加大科技奖励激励力度。鼓励市州和相关获奖主体,制定对获奖人选和项目的配套奖励政策;建立科技奖励后评估机制,提高奖励成果的经济社会价值。在技术发明奖获奖领域,挖掘具有潜力的技术成果进入中试熟化平台,加快形成接近市场应用的中试产品、成套生产工艺和整体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