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蜀地宝藏-
A12 蜀地宝藏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2蜀地宝藏
  • ·蜀学大儒龚道耕巧为经学断代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不以朝代分期,而依学术演变为据

蜀学大儒龚道耕巧为经学断代

龚道耕《唐写残本玉篇引说文考》手稿。

《龚道耕儒学论集》书影。

《经学通论》书影。

龚道耕像

  

□李冬梅
  立足于儒家经典的中国经学,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主干,由汉至清,绵延了20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数次的演变,中国经学因经书文字与内容的不同,在今文学与古文学的相互纷争之下,历代经学家研究的旨趣亦各有不同,从而形成所谓的汉学、宋学以及清学之别。

《四库全书》称经学有6次变迁

  所谓“经学”,就是对儒家经典进行诠释、研究的学问。
  关于中国经学的具体沿革与流变,《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首次作了分期说明,其云:“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四库馆臣认为2000多年的经学演变,共有6次变迁,依次为两汉时期、魏晋至宋初时期、宋初至宋末时期、宋末至明初时期、明正德至明末时期、清初时期,并以拘、杂、悍、党、肆、琐6字概况6个时期各自的弊病,而最终统归于汉学、宋学两派。
  其后,有关经学通史或经学历史方面的著作相继出现,这些著作或以朝代为断,或以学派为别,对中国经学史的分期提出各自意见。如晚清经学大师皮锡瑞著《经学历史》,大体全以朝代为断,将中国经学史分为10期,为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春秋时期)、经学流传时代(经学传于孔门,七十二子支流,分于战国)、经学昌明时代(西汉)、经学极盛时代(东汉)、经学中衰时代(魏晋)、经学分立时代(南北朝)、经学统一时代(隋唐)、经学变古时代(两宋)、经学积衰时代(元明)、经学复盛时代(清代)。皮氏这一分期,优劣共存,其优点是简明扼要又不失系统性,将2000年来经学的变迁,清晰明了地呈现给读者,“为经学史辟一新途径”。其不足则是学术演变的脉络不清,学术发展的轨迹不明。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舒大刚先生曾说:“学术产生和发展有政治因素,但也不完全随着改朝换代而变化。一种学术的发展和勃兴,必然有其自身的理路;一种新兴学术取得统治地位,也有一个由渐而肆、由微而显的过程。上一个学术典范的结束,其实也是下一个学术典范的孕育。”因此,皮锡瑞关于经学史的这10个分期,有学者就认为,“他的分期看来清清楚楚,实则不清不楚,是一种表面上的分期,只在现象上求同存异,而没从根本上去探究原因。他的分期说也反映了明显的今文经学立场”。中国经学史著名专家周予同先生也指出不要忘记皮锡瑞究竟只是一个经学家而不是史学家,对于《经学历史》这部著作,“假使粗忽的披览,似乎不能将经古今文学、宋学的发生、变迁、异同、利弊一一明晰地显示给我们。他不能超出一切经学的派别来记述经学,而只是立在今文派的旗帜之下来批评反对派。诚然,就经学说,他是没有失掉立足点;但是,就史学说,他这书就不免有点宣传的嫌疑了。”

学术大家龚道耕撰写《经学通论》

  继皮锡瑞《经学历史》之后,龚道耕亦著有《经学通论》。龚道耕(1876年—1941年),字向农(又作相农),一字君迪、悲庵,别署蛛隐,晚而重听,又自号翁。其先祖浙江会稽人,七世祖受易公,官四川长寿典史。八世祖湘浦公,暂游成都,乐其土风,遂家焉,因著籍成都。祖玉彬,广西平南、苍梧等县知县,以军功擢知府。父维翰,附贡生,署理番厅教谕,创办成都县小学堂及师范班,有子7人,道耕居其长。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龚道耕生于成都,历县学生员、副贡、举人,随后即入赀为内阁中书,但无意做官,遂归故里,专事教育。光绪末年,道耕曾在四川学务处襄理办学诸事,为其涉足教育行业之始。至父藩侯创办成都县小学,道耕亦参赞其事,从此与教育结下毕生情缘。其后,道耕亦曾任四川优级选科师范学堂监督。至辛亥革命后,道耕又历任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眉山县立中学、成都县立中学校长。1926年起先后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师范大学代理校长。1931年成都师范大学与四川大学、成都大学合并成立四川大学,道耕乃卸任师大校长,专任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两校教授,主讲经学,直至1941年谢世。
  龚道耕不仅仅是近代四川高校的知名教授,亦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学术大家、蜀学的重镇人物、一代经学大师。故国学大师姜亮夫言“先生始终以儒师为职志,牖启民愚,成就多材,贞壮为世所罕见……门子弟与时人皆奉为大儒、纯儒”。其学问渊博,勤于著述,平生所著论著自《仓》《雅》《说文》、音韵、训诂,以及经注、经疏,辑遗校勘,无不涉猎。其学又不拘家法,汉宋兼主,今古并治,左右采获,卓然成一大学宗。其著《经学通论》一书,系龚道耕任教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时,在所编经学讲义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一部经学概论著作。

经学史分期以学术演变脉络为准

  《经学通论》正文除设《群经名义》《群经篇目》《群经学说》三章论述经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外,又设有《经学沿革略说》一章,按照经学的发展脉络来阐述各个时期的经学流变。其具体分期就是将中国经学史分为“经学始于孔子”“晚周秦代经学”“汉初至元成时经学”“哀平至后汉经学”“郑氏经学”“魏晋经学”“南北朝经学”“隋及唐初经学”“中唐以后至北宋经学”“南宋元明经学”“明末清初经学”“清乾嘉经学”“道咸以后经学”13个时期。
  统观龚道耕的13期分法,与皮锡瑞的10期分法相比较,实有出人意表者。如将“郑氏经学”划分为一个时期,先生说:“兼用今古两家之学而会通为一者,郑玄是也……黄初以后,郑学遂立博士……自建安以及三国,数十年中,今古两学皆微,而郑氏学统一天下矣……自兹以后,经学惟有郑学、非郑学两派,而无复今古之辨矣。”以一个经学人物统领一个时期,这还真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分法。
  再如,不是简单地以两汉或者西汉、东汉划分两汉时期的经学,而是细致地划分成“汉初至元成时经学”“哀平至后汉经学”两个时期,指出:“汉代之经学,皆传自秦代者也……西京一代,诏令所引,奏疏所述,民间所业,皆博士所职之经,官师合一,无复歧途……此西京经学之所以称盛也……由哀平以后,至后汉之末,二百年中,经学之争议,则今古文是也。今文之名,始于后汉。古文之名,始于西京之季。”从两汉时期经学的发展脉络而言,从今文经学的形成、嬗变以及古文经学的兴起、今古文经学之争,再到郑学的小一统,龚道耕遵循学术发展脉络,依据历史事实进行学术分期,的确是比较恰当的做法。其他如“隋及唐初经学”“中唐以后至北宋经学”“南宋元明经学”“明末清初经学”“道咸以后经学”等分期,大体也是遵循了这一思路。
  蒙文通先生研究史学史,最注重通识,其“通观达识,明其流变”的史学思想为众所周知。蒙先生说:“讲论学术思想,既要看到其时代精神,也要看到其学脉渊源,孤立地提出几个人来讲,就看不出学术的来源,就显得突然。”诚然,学术史更应当关注学术自身的流变和发展轨迹,不能简单、粗暴地仅以朝代的更替来论述,因为一种学术的兴起和终结,与一个朝代的建立和灭亡并不是在一个完全相同的时间轴上,学术的发展和演变有其自身的理路。因此,龚道耕对中国经学史的分期,能够以学术演变的脉络为准,注意到每个时期的不同特点,相较于仅以朝代废兴而分期者实更具特识。舒大刚先生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历观龚氏的十三个分期,其中固然有按时代或朝代划分者,有的也是约定俗成的,如‘晚周秦代经学’‘魏晋经学’‘南北朝经学’‘清乾嘉经学’等。但是,更多的则是将一个朝代分成前后两段,或将几个朝代合成一个时段,如‘汉初至元成’‘哀平至后汉’‘隋及唐初’‘中唐以后至北宋’‘南宋元明经学’‘明末清初’‘道咸以后’等;有的甚至将一个人划分为一个时代,如‘孔子’‘郑玄’等。这样划分看似零乱,时间长短也不一致,其实有他自己的理由,而且更能体现学术之萌芽、转变和盛衰之真正面貌,更能看出学术典范转换之轨迹。”
  龚道耕治经不主门户之见,汉宋兼采、不分今古,遂成就了其在经学上的博大精深。故其所作经学著述,或议论卓识,或考证精湛,盛著一时,深为学者景仰,蜀中故有林(思进)、龚(道耕)、向(楚)之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李冬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