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储粮窖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与陶文。(新华社资料照片)
3月28日,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一公里的西头遗址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西头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豆海锋。
此次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豆海锋说,这意味着能有更多人关注西头遗址,能吸引更多的合作,进行多学科、多专业、多角度综合研究。“对于西头遗址的发掘和深化研究工作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这座发掘已有5年之久的古城遗迹中有哪些研究成果?豆海锋告诉记者,西头遗址发现的遗存,从先周时期延续至西周晚期。这里曾存在一座古城。城外不远处,有储水和储粮的深穴。城外,不同葬俗的墓葬“道”出了这座城市组成人口的复杂性。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出土的卜骨上还有2-3个文字,这在全国的商周遗址中都很少见。在豆海锋看来,这里可能存在过一个类似于诸侯国等级的大型聚落。
经过考古勘探,
西头遗址的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其中商周时期遗存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泾河流域发现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聚落之一。而在西头遗址内的这座古城面积则达到80多万平方米,豆海锋说,其规模之大在全国都很少见。“城内布局非常规范,发现了道路、城门,还在城墙外发现了护城河,护城河外可能还有道路。在城内发现了生活和生产的区域,包括制陶、冶铜设施。城外还有储粮深穴。”
在离城墙不远处还有储水坑,豆海锋介绍:“现在陕西很多农村也有这样的储水坑,利用天然水来灌溉或是喂养牲口。”
在城址南城墙外侧南边,考古人员发现的深穴式储粮遗迹,更是先人智慧的体现。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储粮仓大都位于地表,人们选择用木柱子把它支撑起来远离地面,达到防潮目的。但是西头遗址的储粮遗迹很不一样。当时的人们充分利用了黄土的特点,挖出了或方形或圆形的大坑。这样的深穴储粮遗迹在西头遗址中已发现两处。据豆海锋介绍,储粮窖穴的开口很大,底部很小。当时的人们用火把坑地烧得板结,以达到更好的防潮效果。
“在154遗迹的底部,甚至不仅铺上了石头,还在坑底铺上秸秆和木板,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防潮。”同时,考古人员在其中一个储粮遗迹中,还发现了一个大型三条腿陶瓮,瓮上方有一个黑色和红色装饰的圆盖,瓮中装有粮食。豆海锋认为,这是当时人们利用深穴冬暖夏凉的特点,来储存余粮。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在遗址中发现了一个口部很小、底部空间比较大的小圆坑,豆海锋推测这可能用于短期储存蔬菜。
按照一般规律,
城址的外围大都会有墓葬,西头遗址同样如此。但是不同的是,西头遗址外围的墓葬并不是散乱分布,而是专门用围沟围起来,将其与城址分开。豆海锋推测,这是当时的人们有意识而为之。在围沟以外的区域,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等级更高的墓葬。“这是在商周考古中没有遇到的新情况,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这两个地方墓葬中的人是不是同一个时期的,这些人与城里的人又是什么关系。”
2022年,考古人员对西头遗址的三座大墓进行了发掘工作。M90无疑是其中最吸引视线的一座。M90长约6.5米,宽约5.2米,墓道长约9米,宽约3.3米,墓葬内发现了有序殉人38具,分三层殉埋。墓室西侧二层台发现5具殉人,墓室为一棺一椁,墓室底部有腰坑。经过研究确定,该墓年代为商末周初。这也是国内发现的殉人最多的西周墓葬。
殉人,在商代最为盛行,到西周略有消减。同样在西头遗址发现的、具有商朝葬俗特色的还有中型墓内的腰坑殉狗葬。为何在西周的墓葬中,会出现如此具有商代特色的葬俗?豆海锋推测,这是在商王朝覆灭以后,被迁徙至此的商人带来的葬俗。“如果墓葬中突然出现这些葬俗,可能跟人群的迁徙有关系。因为习俗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
根据墓葬区的不同葬俗和随葬品,考古人员推测这座城内可能居住过三种人群:商朝遗民、生活在当地的周人、一批来自西北方向的人。“一般的墓葬都是按照族群、血缘关系进行埋葬。但是我们推测这个地方的埋葬方式可能与地域有关系,有政治相关的原因,”豆海锋说,“墓中还发现了兵器,所以推测这座城的形成可能与战争有关。”
西头遗址所在的区域,位于当时周王室控制范围的西北方。豆海锋认为,容忍居住在此的不同人群保持各自的葬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王室管理王畿西北边地的重要手段。“周朝建立以后,周王的心态是非常开放的,他在这里安置商朝遗民,守护王畿的西北地区,同时容忍他们保留各自的葬俗,慢慢地跟周围融合。”
除此之外,西头遗址的墓葬中还发掘出了玉韘(shè)扳指,其风格和做法与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扳指非常相似,豆海锋团队推测,这可能是一些商朝遗民在迁徙时,把一些“奢侈品”也带了过来。
豆海锋在讲到出土遗存时表示,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M90大墓中发现的一块用来占
卜的卜骨。在这块卜骨上,刻有2-3个文
字。“在古代,特别是商代和西周时期,能
出土甲骨文的遗址,一般都是诸侯或是周王室的等级。”豆海锋举例说,在周王为了巩固北方王畿地区而设立的西周燕国都城遗址中,也发现过带字的甲骨。“根据目前的统计,全国范围内西周时期的遗址里,发掘出甲骨文的遗址不到10个。我们推测,西头遗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似于燕国这个级别城址的遗址。”
“城址和墓葬只是表面的东西,希望能够通过考古研究,把它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内容表现出来。”豆海锋说,西头遗址的发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它为寻找周人起源的“豳”(bīn)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线索。
豳,又写作“邠”,是周人首领公刘建立的城。公刘注重礼乐,可以说豳是周礼的发祥地。而后,古公亶父带领了部族多数人群,从豳地迁至周原,开启了周的兴盛史,这才有了周灭商,建立西周王朝的故事。《诗经·大雅》中有记载:“笃公刘,于豳斯馆。”《孟子》中也写道:“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但是豳地究竟在何处?学界众说纷纭。一部分人认为在山西的汾河流域,一部分人认为在陕西的泾河流域,也有人认为是在甘肃的东部。目前,人们都是通过研究文献或者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来推测豳地究竟在何处,但在考古学上的证据始终不足。因为在这三个地区的考古工作中,并没有发现一个大型的高等级聚落,也就没有让人非常信服的答案。“如果在这个区域内出现了一个大型的城址或是高等级墓葬,也就对寻找周人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机会。”
西头遗址也许就是这个转折。虽然从目前的考古成果看来,这座城存在的时间要晚于豳地建立,但是它至少为寻找豳地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线索。“现在重要的是有了一个基础,我们能够跟着这个基础往前溯源。这是非常重要的意义。”豆海锋说。
虽然西头遗址以西周时期的遗存为主,但是考古人员在此发现的遗存从先周时期一直延续到了西周晚期。“这个区域给周人早期和西周建国以后的历史,有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这对于寻找周人的起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豆海锋说。
寻找豳地所在还存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部落的迁徙和历史的更迭,西周时期存在的“豳”与周人兴盛之前的“豳”究竟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同样有待商榷。
豆海锋说,西头遗址接下来的考古工作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继续寻找此前未找到的西城墙,确认城的轮廓,再进一步了解城内的功能布局;另一个就是搞清楚城外墓葬的时代、墓葬制度,继续研究聚落人群的组成。
虽然西头遗址的时代晚于见证周人起源的豳地,但是对豆海锋来说,他不会放弃寻找豳地:“我们会在周边走访、了解是否还有其他遗址,用排除法慢慢靠近豳地。因为寻找豳地是我们最终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