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特别报道-
A8特别报道
  • ·开栏语
  • ·千年郑国渠的当代“三变”
  • ·郑国渠何以成为关中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郑国渠何以成为关中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郑国渠见证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程,留下了丰富的水利遗迹,可以说是关中水利史上的里程碑。”日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副主任王双怀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郑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清时期的广惠渠和龙洞渠都是对郑国渠的继承和发展,现在关中地区的泾惠渠,也是在郑国渠的基础上形成。
  在他看来,郑国渠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建开创了关中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先河。

见证中国水利发展历程

  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西北王桥镇船头村西北的泾河左岸,至今仍保留着郑国渠渠首遗址。
  王双怀教授说,郑国渠兴建于战国末年,引泾河“填阏之水”,灌溉渭北四万余顷“泽卤之地”,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其规模之大、效益之高,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仅见的。
  秦代以后,郑国渠灌区的名称和范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郑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清时期的广惠渠和龙洞渠都是对郑国渠的继承和发展,现在关中地区的泾惠渠,也是在郑国渠的基础上形成的。在22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郑国渠见证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程,留下了丰富的水利遗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郑国渠渠区是中国天然的水利博物馆。”
  郑国渠采用筑坝分水的方式引泾水灌溉。分水大坝由鱼嘴和堤坝组成。史载堤坝中,有一百多个石囤,每个石囤“修广皆百步,捍水雄壮”,把泾河之水一分为二,引入瓠口(地名,今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东北部)。干渠从瓠口沿仲山南麓东行,绝冶峪、清峪、浊峪诸水,凿断冈阜,连亘山足,穿过漆沮水(石川河),再经富平、蒲城二县注入洛水。王双怀说,其长度超过300余里,宽度一般在30米以上,深度在20米左右,“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
  干渠上还有若干大支渠,大支渠上又有许多小支渠,再加上这些大大小小的支渠,郑国渠的工程量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有学者认为,郑国渠工程的历史价值可以与“万里长城”相媲美:“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在当时以及此后很长历史时期的中国和世界都是仅见的,堪称传统时代之一绝。”因此,王双怀认为,郑国渠是关中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成就最早的“天府之国”

  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指的并不是成都,而是关中平原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9个“天府之国”,分别是关中盆地、北京小平原、成都平原、江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地区、沈阳一带、武威地区和台东地区。
  王双怀说,审视“天府之国”的演变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天府之国”的形成,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关,与人类的良性开发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苟春 李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