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用戏腔朗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陈智林用川剧戏腔朗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观众开启不一样的阅读之旅。
陈智林接受记者采访。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重磅推出“我为书狂——4·23 一起穿阅吧”特别策划。特邀嘉宾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从剧场穿“阅”,变身苏东坡,用川剧戏腔朗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观众开启不一样的阅读之旅。
元丰五年(1082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年头,苏东坡写下了传诵千年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既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与精神追求,也表现出了极致的旷达、豪迈、超脱的胸襟。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文人之中,活得最通透的人物就是苏东坡。”陈智林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读书使人明智、明理。阅读好书,我们不仅可以感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情怀,还能够找到人生的楷模、榜样。阅读苏东坡的作品及与其相关的书籍,你会找到一种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和实事求是的现代精神。”
在陈智林看来,“苏东坡是一个做实事、悟真心,非常慎独、慎行的人。他敢于说真话,动真情,也恰好形成了他的独特人格。学而思,思而行,行而知,知而用,读书,可以让我们触摸到他的情怀。”今年,陈智林计划创排川剧《苏东坡》。“这个剧目前正在筹备当中。希望用川剧讲好四川故事,让大家看到一个可亲可敬、充满人格魅力的苏东坡。”新书自荐
你知道四川历史上第一个被记载的蜀戏是谁导演的吗?
“是三国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刘备刘皇叔一手导演的。”
你知道川剧祖师爷是谁吗?
“是唐明皇李隆基,正职是皇帝,兼职大唐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你知道川剧的生日是哪天吗?
“戏曲界把庆华班到达成都的这一年,即1724年(雍正二年)定为川剧元年,川剧正式宣告诞生。”
……
除了川剧《苏东坡》,由陈智林创作的新书《陈伯伯说川剧》,也将跟读者见面。书里,他以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将川剧起源、发展、创新娓娓道来。陈智林直言:“希望以这种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川剧的前世今生,让川剧艺术薪火相传,在现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翻开《陈伯伯说川剧》一书,记者发现,根植优秀巴蜀文化,深挖川剧丰厚底蕴的陈智林,不仅在书中梳理了川剧发展历史,解构川剧形成的元素,介绍川剧发展过程,还带领读者一起了解优秀的川剧演员、川剧行当、川剧唱腔,川剧未来的复兴展望等,理论基础厚实,情感诚挚,语言活泼轻巧。
“我希望培植读者的兴趣,使更多人对川剧有浓郁的情怀,就像当年我学川剧一样。”15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智林看了一场《卧虎令》,“里面的县令董宣,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给人印象深刻。特别是有一幕激烈的唱段,像‘机关枪’扫射一样的唱词,直接击中了我的心。从此,我就再也离不开川剧了”。
从15岁走进川剧的懵懂少年,到如今将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戏剧奖等重磅奖项收入囊中的川剧界领军人物,陈智林始终以传承、传播、推广川剧为己任。
此次创作《陈伯伯说川剧》,就依托他多年积累的舞台经验和丰富的艺术阅历,让这一传承300余年的巴蜀文化“活化石”,以一种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文化读本形式,进入中小学生的阅读领域,让青少年读者了解川剧、爱上川剧,最终走进剧场看川剧,主动传承、传播川剧艺术。
除了实体书籍,陈智林还计划以四川方言讲故事的方式,录制音频作品。“读者可以扫描二维码,边看边听,打开视听新世界,在读、听、看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看完书再去看剧,能够发挥“赏析引领”的作用。“我始终希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一种快乐源泉、快乐基因,以智慧视听和川剧读物相结合的方式,留存给大家,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铸魂育人。”
采访中,陈智林多次强调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用现代的方式方法整合优秀文化元素,使其产生出新能量、焕发新生机,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我们要通过各种呈现形式,让优秀的文化‘复活’、复兴,让大家重新感受到它带来的美的享受和正能量。”
谈及川剧剧本读物的未来,陈智林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优秀文化的配套设想是一个大工程,但最终目的,始终是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文化自信。”说到这儿,他也提到了自己对良莠不齐的碎片信息的担忧,“碎片化信息,使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缺乏深度阅读,就可能会缺少思考的过程。阅读是人生前进和健康成长中最重要的基因,我们要读好书、悟好事、用好心”。
作为国家级非遗川剧传承人,陈智林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传承、创新、保护好传统文化的根脉,“归根结底要落在培养下一代青少年观众身上”。陈智林希望通过戏歌、《陈伯伯说川剧》等图文书籍等,力图打破经典与时代的壁垒,将古老的、有厚度、有温度的川剧艺术“提炼到一种高度、淬炼成一种浓度”,让年轻人主动欣赏经典传统精粹,用心、用情、用力传承戏曲文化,培养川剧人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实习生汪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