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方言的特点之一是音字脱节、有音无字,而我们西昌拥有城厢、川兴、河西、西乡、礼州五个方言区和小渔村、黄联两个方言岛,自然就没有标准音,所以“五里不同乡,三里不同腔”也就不足为怪了。不同方言区的方言有着不同的韵味,其中尤为有趣的是,邛海东北端的川兴堡为代表的屯堡方言的音乐美。
老辈川兴人自称“土巴碗儿”,其意是指较早期的外来移民。川兴屯堡方言保留了若干的古音(以下均按西昌土话注音),其中好多是有音无字。有学者定性为安徽调;当然也有不同的见解。但无论如何,方言就是这样,越土越有味道,越土越有价值。
至今,老一辈人仍将“我家”说作转音“阿吖”;“你家”说作“哩吖家”;“公鸡”说成“工资”;“鹅儿”说成“哦儿(ēr)”;“太阳”读作“太养”;土特产菜“藜蒿芽”说成“藜蒿雅”;“穿鞋”说为“穿海”;“下楼”读作“下篓”;“过来”读作“过乃”;“棒棒糖”说成“棒棒淌”;“小树林”说作“小树领”;“停车场”说为“艇钗厂”;“稀奇”说成“司此”。还有,将西昌市树“蓝花楹”唤作“览花引”……
嗨呀,听川兴老年人摆龙门阵,你一言我一语,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婉转明快,古色古香,说者就像是在唱歌,又像是在吟诗,那一板一眼实在让人着迷,真是:百听不厌,川兴方言,别具一格,趣味盎然——对此,家乡的文化人蔡应律老师曾有精妙论述:“蓝花楹”唤作“览花引”,三连平成了两头翘,不音乐也音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