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宽窄巷-
A13宽窄巷
  • ·灯山奇观
  • ·一湖水平天
  • ·漫游束河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灯山奇观

  

□梁长生

  陕西彬州灯山,天下一奇。此山位于彬州市城西五千米处的水帘村,原称明咀山,明代称花果山。因每年元宵之夜,当地居民在山上点燃一千多盏油灯,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得名。
  灯山从南北朝始,历经1500多年的风风雨雨,经过多次毁坏、多次修建,才有了如今较为完整的定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经历了160多年的战乱,灯山脚下的居民为躲避战乱,在山上凿了十多孔石洞,即“九曲十八洞”,时称“石堡”,便为依山避乱和灯山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唐贞观年间,鄂国公慰迟敬德监修彬州大佛寺(在灯山西五千米处)时,顺便对只有“石堡”的灯山进行了一番加工,给“石堡”增添奇趣。宋、金、元代,彬州虽多次发生战乱,灯山却以其险难登免遭劫难,保留着唐代风貌。到了明代,灯山美名传扬四方,又恰巧《西游记》问世,其所述神话故事广泛流传,促使灯山名声大震。元宵烟火日益繁盛,灯山也随之更添奇趣。石洞中有了檀木雕成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身穿战袍,手持金棒,火眼金睛,一脸威风稳坐虎椅。乾隆八年,灯山又添制了一尊铁铸“齐天大圣”像和八百多斤重的铁钟,并重修了山上的栈道、寺庙等。
  1980年元宵佳节,传统的灯山张灯集会活动恢复。如今,灯节民俗一年胜似一年浓。
  灯山是灯的世界,灯的极致;灯山是星的降落,是火的升华。古人在那悬崖峭壁上一锤一钎精心凿出了1700多个连珠小窍(指直径约15厘米的小石窝),从东向西依次组成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等精巧别致的图案,把百姓盼望生活幸福、向往仙阁琼楼、追求人间美好淋漓尽致地书之于山上。
  自古华山一条道,灯山只有一架梯。在灯山山崖下矗立着一架二十一层阶梯的大木梯,把山脚与半山腰的山门口连接,如今修成水泥台阶,上边一段依旧是木梯。攀上木梯,走进山门,再出天井,便可沿一条狭窄弯转的木栈道,手扶栏杆,游赏那大小不一的十八洞。
  元宵灯会时,在一百多米高的陡峭绝壁上,要以最短的时间点燃全部灯盏,没有高度集中的精力,没有动作娴熟的技术是难以完成的。上山点灯跪香敲钟共有十二人。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个晚上,点灯仪式达到高潮。十五日黄昏,老会长祈求灯会安稳,当一人敲响那口洪钟后,其余十人分五组,按预定计划迅速而又准确无误地点亮全部油灯。
  灯山盛景当属元宵之夜。在清亮亮的月色里,灯盏交相辉映,千窟流金。正如明朝张金度在《元夕观灯山》诗序中所记:“……穴门之额名为小穴燃灯,灯凡数百盏,夜深月隐,火轮烟熠,复如空中唇楼,吐月弄珠,曳乱霄汉奇观也。”
  每年元宵傍晚,灯山周围远远近近的男女老幼早早动身,赶到灯山脚下,准备一饱眼福。灯盏一亮,满山奇趣。如今,不少外国游客来此观景,把灯山奇趣传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