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宽窄巷-
A15宽窄巷
  • ·见证超大恒星辉煌死亡 《科学》杂志公布“拉索”新成果
  • ·小小“鱼雷”助力深海考古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小小“鱼雷”助力深海考古

实验中的深海考古专用AUV

  不久前,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在三亚发布我国深海考古重大发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并再次引发民众对水下考古的浓厚兴趣。深海,向来是考古的一项难点,但也是未来考古的发力方向。
  在6月9日举行的“第三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上,来自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徐高飞博士介绍了一款专门为深海考古设计的水下机器人——深海考古专用AUV(自主水下机器人)。经过近三年的研发,相关项目组基本完成了AUV研制工作,即将投入深海考古实际应用。未来,深海考古专用AUV将与载人潜水器等其他深海装备协同作业,争取优势互补,提高深海考古探测作业效率。
  徐高飞介绍,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最为广阔的空间,是人类文明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受技术条件和变幻莫测的海洋气象条件影响,有大量船只不幸在海上沉没,船舶本身连同运载的货物一起散落海底,沉睡千年。这些散落在海底的文物,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等信息,对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受限于探测手段的不足,目前深海考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广阔的深海区域和大量的潜在海底文物等待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为提高水下考古探测技术水平,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牵头,开展了“水下考古探测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项目设立“深海考古专用AUV关键技术研究及平台研制”课题,重点研制作业深度达到1000米的探测装备,服务深海考古探测工作。面向深海考古探测的实际作业需求,项目组研发了一套兼具水下大范围快速搜索和近距离精细探测功能的深海考古专用AUV系统。同时,围绕水下文物目标的自主识别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尽力提高水下考古作业的智能化水平。
  这款像“鱼雷”的AUV比起载人潜水器等大型深海探测设备,具有作业范围广、应用便捷的特点,能够大幅度降低深海考古专用探测的作业成本。据徐高飞估计,其运行维护成本大概只有大型深海探测装备的20%,能够为深海考古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从2022年12月至今,项目组已经开展了多个阶段的湖上实验,按照计划,即将于本月起在南海进行浅海功能测试,此后还将进行深海测试,并且在将来开展常态化作业应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