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先祖开创糖业传奇 后人践行家训家规
  • ·厚德旺,和气兴,传家有道万事平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内江市市中区曾氏家族:

先祖开创糖业传奇 后人践行家训家规

曾家大院。

  小暑已过,在内江糖业的发源地龙门镇,甘蔗长势正盛,空气中弥漫着几分甜蜜的气息。
  1716年,福建长汀县人曾达一带着甘蔗来到龙门镇,开启了在内江种蔗制糖的历史。鼎盛时期,内江产糖量曾占全省的70%、全国的50%。近年来,当地引进企业,在龙门镇曾家大院的基础上,以龙门镇龙门村为核心区,实施“甜源蔗乡”农文旅产业科技示范项目建设,建造曾达一纪念馆等,续写内江甜蜜故事。
  由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活动启动以来,收到了各地家风家规故事。其中,内江市市中区纪委监委推荐了曾氏家训。7月10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龙门村,探寻曾氏家规的故事。

16岁少年的奇幻之旅
成就内江“甜城”美名

  “现在有部分曾家后人生活在内江,大多生活在五湖四海。”龙门镇文化中心主任郭晓娟告诉记者,来到龙门村,有一座坐落在沱江河边的大院——曾家大院不得不去。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始建于清末的建筑是内江“甜城”的源头,更是内江乃至中国糖业历史文化的见证。
  在郭晓娟的带领下,记者沿着石梯而上,进入大院正门。时过境迁,大院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但院内隔障、天井、凉亭水阁犹存,是川南民居与福建民居完美融合的典范。
  “清光绪七年(1881年),发家致富的曾家后人开始建造曾家大院。”在郭晓娟的解说下,曾达一引蔗种入川的历史逐渐清晰起来。
  1709年,16岁的福建少年曾达一,凭着少年意气和置业兴家的渴望,辗转来到内江。后见这一带土地富饶,气候宜人,曾达一便回到福建老家,请了家乡两个制糖匠人挑着甘蔗进入内江。他把带来的蔗种经多年试种获得成功后,办起了制糖作坊。此后,内江人争相种植甘蔗,种植范围迅速扩大。
  制糖生意,让曾家家业不仅迅速在沱江边兴旺起来,也为内江带来“甜城”的美誉。沱江两岸形成“遍地是甘蔗,五里一糖坊”的盛况。《中国食糖史略》记载:“康熙年间以沱江流域的内江地区为中心发展成为西南最大的糖业基地。”

先祖开拓进取
后人中有一家三代参军卫国

  在曾达一第九代后人曾伦家中,他向记者展示了去年2月整理完成的族谱。
  “自懂事起,父亲就告诉我,龙门镇的曾氏祖先达一公是福建长汀人,‘湖广填四川’时从福建迁来,他是很了不起的人。后来父亲告诉我要做好家谱的整理工作。”曾伦回忆道,他从2004年开始进行族谱整理工作,所据白马千子门曾令康存20卷和中山叶家坳花园曾祥鑫存15卷谱,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族谱。
  曾氏族谱里有家训十六条,历经几代人一直传承着。指着族谱上的家训,曾伦一字一句念了出来:“孝父母、和兄弟、教子弟、教媳女、睦宗族、重节孝、肃闺门、择朋友、厚婣(姻)里、尚勤俭、戒嫖赌、禁烟酒、戒争讼、禁庆寿、展祠墓、修谱谍。”
  第一条“孝父母”中提及,“凡表服饮食自己妻妾儿女身上宜从简约,父母身上务从丰厚……父母欲为一事如其合理,须顺承其志竭力助成之,如不合理,须婉言悦色谏止之,不可亢言厉色抵触伤恩。”
  讲述起曾氏家训的传承历程,曾伦直言,开拓进取是父母挂在嘴边的教诲。
  从小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曾伦,于17岁那年离开内江到河南参军,2004年转业定居广西河池。
  “我父亲当过兵,我也当过兵,现在我儿子也是部队的军官。”曾伦告诉记者,作为曾达一的后人,就要自立自强,学习他开拓进取的精神,去外面闯荡出一番天地来。
  2021年底,曾伦回到内江,一方面照顾年迈的父亲,另一方面,据他了解曾氏存世族谱有光绪版和民国版,在1932年前经历过三次修订,他计划着手实施第四次编修族谱,“既是给祖宗一个交代,也是给下一代一个交代。”

建成“甜源蔗乡”
续写内江甜蜜故事

  现在,当地正在利用糖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开展农文旅项目,再次成为内江“甜味+”产业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距曾家大院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处,龙门镇在曾达一故居引进本地企业四川汉安糖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龙门村为核心区,打造“甜源蔗乡”,内设曾达一纪念馆,曾氏家风家训作为其馆内的重要内容,免费对外开放。
  走进甜源蔗乡,新中式的房子将山墙、老宅串联在一起,历史和现代完美融合。在曾达一纪念馆,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详实地讲述了内江糖业的起源、兴衰。
  采访当日,记者注意到两个中年人拿着手机在馆内四处拍摄。经过一番询问得知,两人是曾达一后人,其母亲曾志文出生在内江,这次是随母亲从苏州来内江寻祖问根,这也是两人第一次共同踏上家乡的土地。
  内江,对他们而言,不再是母亲故事中模糊的记忆。
  “以前我们对达一公的功绩,只是略知一二。他尚勤俭,(只凭)一个盐蛋走上入川路,给我的印象最深。”其中一位中年人叫曾德才,他告诉记者,传说少年曾达一随叔父一道入川时,一路上,叔侄俩只向店家要饭,从不点菜。店家问及缘由,他俩只说有盐蛋下饭。实际上叔侄俩是为了节约,一路上只带一个盐蛋,每到吃饭时只点饭,有店家问起时就把盐蛋拿出来做做样子,饭后用纸将蛋孔糊上继续赶路。曾达一的勤俭持家,也是让曾氏一门在内江兴旺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经历成为日后曾家教育后人的必修课。当可以近距离感受和触摸先祖的创业史,曾德才感触颇深,“这次寻根之旅,很好。”
  “36年没回来过了,一回来本来是直奔曾家大院去的,问路人才知道这里还有个纪念馆。看到政府这么重视,心里好感动。”迈进曾达一纪念馆,映入眼帘的一切让曾志文十分动容,“我的根在这里,这座纪念馆让我们感觉亲切温暖的同时,也增添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曾伦亦十分满足,他说当地能够把这段历史复原出来、传承下去,有了文化的积淀,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未来,他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曾家后人参与进来,把文化的力量转换为发展的力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贾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