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孙尚勇教授对话传习志愿者
孙尚勇教授解答传习志愿者的提问。
传习志愿者向孙教授提问。
7月20日,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孙尚勇做客名人大讲堂,以“诗圣杜甫的人文关怀”为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前后《出塞》两组诗,带领观众走入杜甫的诗歌世界。讲座结束后,四名传习志愿者带着各自对杜诗的阅读体验,一一向孙尚勇教授请教。
来自自贡的媒体工作者周馨钰说,听完孙尚勇教授的讲座后,获益不浅。她很好奇,杜甫这种独特的、强烈的人文关怀,是否是时势造就?
“我认为,杜甫发自内心对人类的关怀,对文化的关切,跟时势没有太大的关系。”孙尚勇教授说。虽然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但是他先后参加了科举考试、制科考试,都以落榜告终。“所以,杜甫对自己的定位应该就是一个平民。”既然如此,便不能理解为杜甫的人文关怀是受到了时势的太大影响,相反,这与杜甫个人的经历是有关系的。
大学生吴松芝在现场分享了她阅读前后《出塞》两组诗的感受。在她看来,杜甫并没有把刻画的重心放在宏大的战争场面上,而是以普通士兵的视角来反映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她向孙尚勇教授请教道:“这种聚焦大时代中小人物的人文关怀,与杜甫本人的某些人生经历是否有着一定的关联呢?”
孙尚勇教授认为,杜甫一直在忠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的内心。“以前,很多非常忠君的人是不喜欢杜甫的,因为他们认为,普通小人物凭什么批评君主?但是杜甫看到的,不仅是君主带来的荣耀,还有更多的是对普通人而言的灾难。我想,可能这就是更深刻的盛唐时期的历史。”孙尚勇教授这样解读道。
来自成都嘉祥外国语中学的初二学生陈李茹则向孙尚勇教授请教,包括杜甫在内的很多能够写出好诗的诗人,都经历了不少的挫折,她很好奇,有没有人生顺畅仍旧能够写出好诗的诗人呢?
“我们当然也有平步青云、人生顺利的诗人创作出了好的诗歌,比如沈约。”孙尚勇教授介绍,沈约先后在南朝宋、齐、梁担任官职,并且还是南朝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但是我想,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人生太过顺利的诗人,想要写出能够打动无数人的诗,是不太可能的。即便他们有好的创作技巧和精妙的形容,也没有办法在所有人的心里形成共鸣。”所以,孙尚勇教授认为,生活中失败的经验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我们不能很好地审视自己。苏轼的伟大也在于他在‘过山车’般的人生中,认真地体会到了生命,如此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参与到历史中,也参与到我们的内心之中。”
最后一位传习志愿者袁琴非常好奇,孙尚勇教授是从哪一首诗开始喜欢杜甫的。“最开始打动我的,是李白的诗歌。”孙尚勇教授说,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和直白,曾经确实写进了自己的心里。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他逐渐被杜甫诗歌中的表达与思考所吸引。
“我对杜诗的亲近其实是四川大学杜甫读书会的几位创始同学督促出来的,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他们引导我走进杜甫诗歌的世界。”孙尚勇教授回忆道。
“我其实一直不太说我喜欢杜甫,我对他是特别推崇的。”孙尚勇教授说,“杜甫诗歌中有一些深刻的内容,我们不容易察觉到。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都体现了理解杜诗的‘曲折性’。初读,读者不一定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意思,但是一旦领略到了深意,便会被打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摄影 陈羽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