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特别报道-
A9特别报道
  • ·传承百年技艺 临清贡砖再进故宫
  • ·宜宾楠木“撑”起了故宫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宜宾楠木“撑”起了故宫

  宜宾市筠连县联合苗族乡甜竹村,每年3月,数百只白鹭都会嬉戏于保存完好的百年桢楠林中。 受访者供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闫雯雯吴德玉
  山东报道
  黄河严重的水患,运河繁忙的水运,使得明清时期山东的黄河和运河流域,出现了被称为“大王”和“将军”的诸多水神。其中,明代工部尚书宋礼因疏通大运河有功,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被朝廷敕封为“显应大王”。
  “宋礼在南旺(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治理了大运河通航问题后没多久,就再次被调到四川伐木,修故宫去了。”汶上县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刘健康的一句话,将大运河的外延从东部延伸到了西南地区。

宋礼两次入川寻木

  明代永乐四年(1406年),皇帝朱棣下诏营建北京宫殿。
  修建故宫,首先要解决建材问题,来自山东临清的贡砖、太湖区域的太湖石以及苏州的金砖,源源不断地被送到了北京。相比之下,想要获得用于修建主梁和大柱的木材,则要困难得多。于是,朱棣派出5路人马,在四川、湖广等寻找木材。
  在四川宜宾,宋礼找到了大片楠木林。《明史·宋礼传》记载:“会北京营建,命取材川蜀。既至,赐有司率夷民,历溪谷险绝之地,凡材之美者悉伐取之。”
  当营建北京宫殿的木材顺着大运河一路向北时,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运河因为淤塞,断航了。这可急坏了朱棣,于是他便命宋礼打通运河。
  接到命令后,宋礼当即征发山东、徐州、应天、镇江等多地的30万民工,通过改进分水枢纽、疏浚运道、整顿坝闸、增建水柜等多种方式,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大运河全线通航后,宋礼再次来到四川采木。

石刻记载伐木往事

  从宜宾出发,顺着关河逆流而上,大约1小时就能到达云南盐津县。在明清时期,盐津北部由叙州府和马湖府等管辖,宜宾县官曾经多次在这里采伐桢楠。如今,盐津县滩头乡还有两处摩崖石刻记载了明代在此砍伐楠木的情况,特别是明代永乐五年(1407年)的那一次:“叙州府宜宾县官主簿等部领人夫八百名,拖运宫殿楠木四百根。”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为了修建故宫而进行砍伐。
  在宜宾中都,有一座山因为出产的楠木又多又好,被皇帝册封为了“神木山”,甚至在山下还建有神木山祠,成为明清时期长江上游大量砍伐森林的典型历史文物见证。在宜宾境内,除了屏山,大塔、双龙、横江,以及长宁、筠连当时也在同时采伐。

甜竹村的致富路

  今年6月,四川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公示了《2023年四川省古树名木名录》,曾经拥有大片楠木林的宜宾,如今只剩下9棵一级古楠木。其中8棵都位于宜宾市筠连县联合苗族乡甜竹村。这8棵古树的树龄都在600年以上,是周边十里八乡有名的“神木”。
  在桢楠树下,甜竹村的村民们通过种植、加工竹笋,走上了致富路。
  “以前村里的集体经济是空白,自从开始发展竹笋精加工后,现在每年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宜宾筠连县联合苗族乡甜竹村支书章圣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