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兄妹四人走上革命道路 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 ·广安秦氏家族将好学家风传承百年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成都市新都区黄霖家族:

兄妹四人走上革命道路 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黄霖侄媳古声秋老人向记者介绍情况。

  成都市新都区督桥河边有一个罗姓家族,兄弟姐妹8人中,二哥黄霖于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六弟罗野岗与七弟罗金江于红军时期参加革命,八妹罗颖在抗战初期参加革命。他们兄妹四人前仆后继,先后走上革命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罗氏家族所在地探访。督桥河村有一座环河小岛,小岛上有几间平房,这里就是罗氏祖屋所在地,河水潺潺,环境幽静。经过一座石桥往里走,就能看到黄霖故居纪念馆,纪念馆是木制结构平房,前几年刚刚建成。纪念馆里面展出了黄霖生平事迹、照片,以及他的家族故事。

满门忠烈 兄妹四人先后走上革命道路

  黄霖,原名罗永正,出生于1904年5月,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62年以后,任江西省委常委、江西省副省长等职。
  罗氏祖籍江西,后迁湖北麻城,再迁四川泸州、广汉等地。清光绪九年,黄霖祖父把自己分到的祖产变卖之后,来到新都购买了一块地安家置业,这里其实是青白江的支流——督桥河中的一个小岛,也就是如今黄霖故居所在地。
  黄霖的父母生育了8个子女,黄霖是家中老二,率先走上革命道路。在黄霖的影响下,3个弟弟妹妹也先后走上革命道路。
  六弟罗野岗(曾用名罗永福)是开国少将,1932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后任山东军区旅副政委,华东野战军师政委。参加了孟良崮、鲁西南、淮海、西南等战役。1950年后任空军航空学校政委、空军工程部部长。
  七弟罗金江是抗日斗士,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月至1981年8月,先后担任四川省委党校第三教研室主任、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
  八妹罗颖(又名罗永明)是抗战尖兵,1937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罗颖历任晋察冀太行抗大总校二团政治处组织干事、太行邢西县抗高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在地质部工作,担任过地质部矿床地质所副所长、党委书记等职务。
  新都区委党校高级讲师汤欢长期研究黄霖生平及家庭,参与《从新都到延安》一书的编著,汤欢说,“黄霖家族具有红色家风的特点,可谓满门忠烈。”

克勤克俭 对子女要求严格不搞特殊化

  汤欢介绍,黄霖早年违抗父命,到成都求学,报考四川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其不服输的反抗精神深刻影响着自己的弟弟妹妹。
  黄霖在白色恐怖时期入党,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曾经在从事革命事业过程中两次被俘、四次被捕,第四次被捕写下《关于被捕坐牢的一些经验》。
  黄霖的女儿罗解难回忆,“父亲教育子女说,我们是农民的儿子,不要搞特殊,上学自己走路去。每周他都要召开家庭会、讲家规,教育我们不准剩饭,哪怕是一颗饭粒都要捡起来吃掉。”
  黄霖的儿子罗江南说:“家庭里讲究礼仪,父亲告诉子女,尊重别人是做人基本的要求。”
  从小时候开始,黄霖就教育孩子们做“又红又专”的人。他常说,人字写起来容易,但是“如何做人,做什么人”,这个问题不容易。“又红又专”,就是要求子女们走正道,专心做事。因此,在孩子们心中,黄霖留下的家规家训就是:对党忠诚、做人正直、好学上进、克勤克俭、不怕困难、不搞特殊化。
  今年78岁的古声秋老人的家,就在黄霖故居旁边,她也是黄霖的侄媳妇。她说,黄霖曾经回过几次老家,吃穿都很简朴,对子女要求比较严格。“黄霖很关心体贴人,曾经有一年新都川剧团去北京演出,他还专门帮助剧团的人找了住处。黄霖每次回到新都,只要听说当地有生活困难的人,他都会出手帮助。黄霖的大儿子罗迎难也传承了家风,与父亲一样关心家族,每次回新都,都要家家户户去看望。”
  “这样的家风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的孩子也会看书了解黄霖的故事。他的故事和精神对后代有很大的好处,孩子们也都很正直。”古声秋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