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0 天下-
A10天下
  • ·科学查险排险 加快堤防溃口堵复
  • ·辽宁多地暴雨 鞍山转移安置近1.8万人
  • ·吉林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
  • ·西安山洪泥石流灾害已致21人遇难6人仍失联
  • ·冰原海雾中,他们闪耀着光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冰原海雾中,他们闪耀着光

——近距离感受中国极地科考队员的苦辣酸甜

  一个站位、又一个站位……在冰与蓝交织的世界,“雪龙2”号搭载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再探世界“尽头”。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大洋科考作业顺利结束。同在船上,记者得以近距离感受极地科考队员的苦辣酸甜。
  征衣漫卷海浪冰霜,他们是冰原海雾中闪耀的光。

忘记时间

  大洋科考作业包括数十个站点,每次到站后,需先采集不同深度的海水样本,再对样本进行过滤、测定,得出数据并记录。
  负责相关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董卉子每站的工作时间从2小时到5小时不等。有时处理完一个站点的水样,下一站马上就到了。董卉子坦言,自己已经“忘记了时间”,她的“自然醒”周期已调整到2小时,彻夜不眠是常事。
  有的队员强迫自己清醒,有的队员却在努力入睡。
  “雪龙2”号实验室实验员谢海翔说,“现在是极昼,有时候值完班睡意全无。但再精神,也要强迫自己休息,因为前面等待着我的,还有下一个8小时。”

笑对一切

  大洋科考作业中,最值得期待也最容易感到失望的,莫过于底栖生物拖网作业。这绝对是件“苦差事”。
  作业过程中,长达十几米的巨大拖网被起重设备吊起,投放至海底。当拖网被捞出时,海底地表淤泥(沉积物)积满网底,科考队员要在寒风刺骨的甲板上,从成吨重的淤泥中慢慢“淘洗”出可能存在的生物样本。
  “由于区域调查的特殊性,淘到最后,一网可能就捞出来几只小虾米。”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坤说,“大家在甲板上连续工作了两三个小时,浑身被冻透了,还弄了一身泥,就这么点东西,多少有点遗憾。”
  “但是,再小的生物,也是非常珍贵的样本,这一网总算没白捞。”刘坤说,他们已经学会了从微小的海洋生物中,寻找最大的满足。

永远热爱

  在大洋科考作业间隙,“雪龙2”号政委兼轮机长陈晓东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他穿着带有极地科考标志的衣服走在上海街头。一位老者看到他,眼含殷切,急忙上前:“你哪个航次的?”
  一交流才知道,这位老者是他久已耳闻但未曾谋面的某航次极地科考的“老队员”。他们相认的纽带,是绣在套装上的几个字母“CHINARE”,即“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英文缩写。
  “只要去过极地,那种情怀就会伴你一生。”首席科学家助理孙虎林说。自2011年起,他已经去过4次北极、2次南极。
  7月31日晚,孙虎林在常规海洋气象观测后,率先发现了本航次航线上的首只北极熊。“哎!熊!熊!”他激动地摆臂、呼喊,冲到房间拿起相机,狂奔到驾驶台开始拍照。
  虽已看过数十次北极熊,孙虎林说:“那些深远和静谧,那些世界尽头的生灵,那些深藏在冰原和海洋中的真知,永远值得我付出最大的热情。”

义无反顾

  “大洋科考作业结束,最欣慰的是各项科考作业设备平稳运行,后续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都很优秀。”陈清满说。
  陈清满,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综合队队长,曾任“雪龙2”号实验室主任。从参加工作开始,不管是参与“雪龙2”号的设计、建造、试航和运行,还是参加7次南北极科考,他闻令即动,从没迟疑、懈怠过。
  义无反顾的,不只有他,还有他的家人。陈清满说,每次极地科考报名后,妻子总会帮忙打包出发的行囊,顺便买上几袋他爱吃的零食,让他随船带走。
  回望大洋科考作业全程,义无反顾的故事,从未停止书写。
  水手长付耀奎,在寒风中鏖战几小时,刚刚回到房间缓和冻透的身体,听说又有高强度作业,再度披挂上阵……
  大洋科考作业结束,而本航次北冰洋科考仍在进行。现在,“雪龙2”号已航行至北纬80度以上的冰原,下一阶段的海冰综合调查作业随之展开。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