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李火堰遗址俯瞰
什邡市洛水镇李冰陵
朱李火堰碑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李冰与什邡有着不解之缘。志书云:李冰逝于章山。李冰何人?战国时期蜀郡守;章山在哪里?四川什邡蓥华山,或称章洛山。
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在蜀地推行郡县制,历经司马错、张若主政后,秦昭襄王任命李冰为第三任蜀郡守。在这个岗位上,李冰发挥了聪明才智,呕心沥血地干了大量造福百姓的好事,主要是关于水利、农业、盐业等等。特别是在蜀地的岷(江)沱(江)流域,李冰率众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以除水患、兴水利、发展经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的兴修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晚年的李冰还在位于成都平原西北的什邡地区修筑了“导洛通绵”的系列工程。据《华阳国志》记载:“(冰)又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经什邡、雒,与郫,别江会新都大渡。”这则史料记述了李冰率众疏导治理洛水,使洛水顺利出瀑口(高景关),再经什邡、广汉,与毗河相汇,最后进入新都大渡(今金堂赵镇)的情形。洛水就是石亭江,发源于章山,是沱江上游三大源头之一。李冰之所以选择在什邡石亭江出山口的高景关治水,与这里重要的地理位置有关,这也与兴修都江堰的理念一样。
源自川西北群山深处的石亭江,其水流量随着季节变迁差异很大,每到春耕用水之时,江水供应偏少难以满足灌溉;而到了夏季雪融雨丰之时,江水又奔涌如兽导致灾患。广袤的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和沱江冲积而成,唯有岷沱顺遂,蜀民方可心安。“能知天文地理”的李冰比谁都明白,都江堰只是解决了岷江上游水患,但还需要修建另一项工程去解决沱江上游水患,以此彻底解除高悬在成都平原之上的水患之剑。于是乎,李冰结合之前积累的治水经验,在沱江中源石亭江出山门户高景关采用“火烧水激”的方法,完成了“凿瀑口”和“疏河床”等水利工程。这项精心构思的工程,古称“洛堋”或“洛口堰”,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了“朱李火堰”。
关于朱李火堰,在乾隆版《什邡县志》中有相关记载:什邑水利,以洛水为最。合西北山中诸水,出高景关……关下右分一支为朱家堰,古称雒口堰;再左分一支,入绵竹为火烧堰;再下为石亭江,拦江截闸,右分一支为李家堰。由朱堰、李堰、火烧堰组成“朱李火堰”,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水利之功惠及什邡、绵竹、广汉等地。此堰落成后,出现“是以川人称郫、繁曰‘膏腴’,绵、洛为‘浸沃’也”的盛景,在农业生产上实现了旱涝保收。
据传,年迈的李冰在“导洛通绵”的工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最终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埋葬于可以望见洛水的章山之上,谓之李冰陵。据《新唐书》载:“什邡,望。武德二年析雒置,有李冰祠山。”李冰祠山,“祠”是纪念李冰的专祠,而“山”即李冰的陵墓。因此,朱李火堰被认为是李冰最后的水利遗作,什邡章山也成为李冰的魂归之地。在什邡,还留存有很多有关李冰的建筑,如大王庙(原名大安王庙)、李冰陵、升仙台、后城治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民间认为是“川主”李冰诞辰,百姓会前往都江堰二王庙、什邡李冰陵、各地川主庙行香祈福,以祭祀被雍正帝封为“敷泽兴济通佑王”的李冰,缅怀他“功昭蜀道”的不朽传奇。
在学界,专家普遍将朱李火堰和都江堰视为一个系统。总体而言,它们兴建的时代相当,治水的理念相同,工程的布局也相似。甚至可以说,朱李火堰就是翻版的“都江堰”。2022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朱李火堰”揭碑仪式在什邡洛水镇章山举行,这标志着朱李火堰正式进入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列。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三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一位丁忧期满的举人,突然接到了朝廷的一纸诏书,于是他便从江西启程出发,风尘仆仆地前往四川就职,担任品秩为七品的什邡县令。此人叫纪大奎,字向辰,号慎斋,江西抚州临川人,曾任《四库全书》馆誊录,精通史学、文学、理学,是位难得的学者型官员。父亲去世后,他卸官回乡服孝并潜心著述,后又被征召重新复出,返回了阔别已久的仕途。走马上任什邡之时,纪大奎已年满六十岁,可谓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作为传统士大夫,纪大奎秉承儒家思想,为政以德、爱民如子,在《清史稿·纪大奎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从中可以窥探其施政理念:“嘉庆中复出,授四川什邡县。或谓:什邡俗强梗,宜宣以威。答曰:无德可怀,徒以威示,何益?”纪大奎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关于纪大奎的为人处世,《重修什邡县志》同样给出了中肯的评价:“廉明清正、听断如神”。在什邡,纪大奎身体力行做了大量实事,办学校、兴教化、振风气、修水利、开荒地、促农业,严惩盗匪淫赌,奖励勤劳耕织。他恩威并重,平息了县内叛乱;他酌定章程,推动解决农业用水之争,大大减少了与邻县的水利诉讼;他为民争利,禁止私人垄断晒烟的行径,将不立烟行的规定刻在石上,以昭永禁。
纪大奎为官期间,什邡“岁皆大熟”,县邑大治,深受百姓爱戴,素有“青天”之称。嘉庆十八年(1813年),年近古稀的纪大奎,已在什邡任职七年,被朝廷考评为最优一等的“卓异”。“卓异”是什么概念?在明清时期,朝廷每三年考核官员一次,称“大计”。在考核中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为“卓异”。“卓异”有着严格的比例和条件限制,根据《清史稿》记载,“卓异”的人数比例,道员、府台及县令等官员是十五分之一,教官则是一百三十二分之一。由此可见,普通州县官员能获“卓异”之评,可以说特别艰难。
被评为“卓异”后,通常就会按例提拔,甚至会被破格重用。获评“卓异”的纪大奎因此拟被上级调往成都府首县华阳县担任县令。但他认为,华阳是附郭县,繁华富庶之地,去了以后必定交际应酬较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如府外州县可以终日尽心民事。遂以“不胜任”为由全力推辞,继续留任什邡。后来又过了三年,纪大奎调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代理州事,任满后仍然回什邡。直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正式擢升为合州知州,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什邡。离任之际,他写下了《余莅什七载壬申秋保荐赴都邑人士多赋诗见赠作此答之并示父老》一诗作为深情告白,诗中有“七载殊兢兢,浩如涉渊水”之句,正是纪大奎为官一方的真实写照。此外,纪大奎牵头修志,主持编纂了《什邡县志》存世;告病回乡后,他又主编了《临川县志》。为纪念纪大奎,故乡临川县将一条街道命名为“慎斋路”。如今,纪大奎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焕发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以其为主角的川剧《草鞋县令》荣获全国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并巡演于全国各地,纪大奎的“惟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也代代相传。
古县什邡,在中国的历史版图上,不过是一处小小的地名坐标,但同样拥有引以为傲的身世,有着5000年文化史和2300年建县史,是“三星堆”文明的展开腹地,是中国地名中唯一还带有“方国”印记的地方。什邡的行政隶属随时代变迁而不同,在清代属于成都府属县的什邡,后又隶属过温江地区(今已撤销),到了1984年9月,经国家批准,什邡县由成都市划归新设立的德阳市管辖。1994年9月,什邡县被撤销,设立什邡市(县级),由德阳市代管。自此以后,使用了将近2000年的“什邡县”之名终成历史。
在什邡,岁月的痕迹写满了街头巷尾,被人们传唱。方形老城的布局纵横依旧,罗汉寺的钟声肃穆依旧,留春苑的城墙斑驳依旧。什邡的历史文化令人着迷,正如曲折的石亭江,奔涌不息又一脉相承,故事像田野的庄稼一样生长,蜀人的载魂之舟梦向彼岸,李冰的治水智慧润泽千里……
图据什邡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