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通川区双龙镇曾氏家族:
大院内的老人讲述曾家往事。
建于清代的议事堂保存完好。
大院入口处的立柱上印有曾氏祖训。
“尊老爱幼,敬重先贤,曾家气节,任重道远。”“世事莫测,族风不变,教育后人,代代相传。”……在达州市通川区双龙镇曾家沟,13幢老屋依山而建,道路两边,诸如此类教育族人的标语随处可见。这里被当地人称为“曾家大院”。而在17公里外的金石镇四凡村樊家坪,还有一个由8个小院组成的“曾家大院”,因先祖曾述绅中过武状元,又称“状元大院”。
据《曾氏家谱》记载,上述两座大院里的曾氏族人同根同源,都属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参的后人,从大院落成至今已繁衍14代人。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上述两座大院的曾氏族人,至今仍以“仁孝礼义”立身。
进入曾家大院,入口处的立柱特别引人注目——上面印着16字的曾氏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大院始建于明代,保留至今的传统建筑共计13幢,建于清代的议事堂保存完好,2018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由住建部正式授牌。
大院内的民居,有一幢被改造成农耕文化陈列馆,各式农耕器具陈列其中,辅以村民劳作照片。数百年来,曾氏族人以诚相待、尊老爱幼、淳厚朴实、和睦相处,共同缔造出这个传统村落的生活场景。
坐落在金石镇樊家坪的状元大院,森林环绕,400多亩梯田将整个大院围在中间,格外漂亮。走进大院,不少房屋的横梁和柱子上,都刻有“孝悌忠信”“福寿康宁”等文字,还有“二十四孝”故事浮雕。
被曾氏族人奉为“开派祖”的曾参,师从孔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家沟、樊家坪居住的都是曾参的后人。据《曾氏家谱》记载,西汉末年,曾氏“第60派”曾淳公的后人以及“第61派”曾梅、曾续的后人,分别迁至通川区双龙镇曾家沟、碑庙镇曾家大院和金石镇樊家坪。如今这些古老的院落里,80%的人都姓曾,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挂着自家的家规,优良的家族传统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状元大院是武状元曾述绅的旧居,至今仍保留着两对石桅杆、四处石寨墙、三处石寨门、两座石庙宇以及十七座石墓。
84岁老人郑朴,自从娶了大自己一岁的曾庆会成为曾家女婿后,曾家的故事就成了自家的故事。“曾家先祖崇文尚武,武术方面尤其厉害,成就更突出一些。”郑朴介绍,曾述绅是曾家培养出来的武状元,他的父亲曾航贵也是个“武官”。
据《曾氏家谱》记载,清嘉庆五年,曾航贵因剿匪有功,被钦赐五品蓝领。此后,曾航贵立下家规,以“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睦乡邻、教训子孙、毋胡作非为”教育后人。在优良家规家训的教导下,时年32岁的曾述绅于1841年参加朝廷考试高中武状元。曾述绅为官几十年,一直以“仁孝礼义”立身,晚年他回到家乡,修桥补路、开办私塾,为父老乡亲办了不少好事,其处事廉正的品格,成为族人共同遵循。
“曾述绅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榜样。”73岁老人曾祥提介绍,从清朝到现在,“曾氏家训五条”的内容不断丰富,但“仁孝礼义”的核心内容始终未变。
在曾家沟老屋,高龄老人较多,曾氏族人每年都会为他们祝寿,并在新春佳节阖家团圆时举办坝坝宴、长桌宴等集体活动,家族长辈会向后辈宣讲家风家训。
“在家,要和睦乡邻;在外,要处事廉正。”大院里的长辈们时常给后辈讲述大院里的往事,分享曾氏家规从“小家”走向“大家”的历程。
“山区要修几公里路,耗费大,困难多,非常不易。”坐在老房子里,老村支书曾祥和为大家回顾了绕大山、穿绝壁、跨险崖,一锤一凿修通曾家沟公路的坎坷经历,讲述了已故老人曾祥训带领曾氏族人帮助周边村民拉电、修路、建学校的故事。“曾祥训说,只要是父老乡亲们的事,那都是大事,再困难也要做,而且要做好。”
曾祥训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教育孩子的。他的大儿子曾令雄恪守家规家训,从医几十年无一例失败手术,被评为达州市肝胆外科学术带头人、达州市第五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曾获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业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