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闫雯雯
家里有桑树不稀奇,但随便一户人家里都有几棵树龄几百上千年的桑树,你说稀奇不?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就见到了这一奇观。
夏津位于大运河边,但在古代,它却是黄河边的城市。历史上,黄河主流曾两次流经夏津,改道后留下30万亩沙河地,被称之为“黄河故道”。人们为抑制风沙、促进农业生产而植桑造林,鼎盛时期种植面积达5000多公顷,现遗存400多公顷,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该系统集农、林、牧于一体,具有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农业景观维持等多功能价值,见证了中国农桑文明发展。
历史记载,“此间树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余里。”最盛时期,夏津境内的桑树有8万亩之多。
据夏津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邓美平介绍,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之大成者,数百上千年的古桑树依旧根深叶茂,在保持水土之余,古桑树平均年产800斤桑椹和450斤桑叶。目前,古桑树群占地达到6000亩,仅百年、千年古桑树就有近3万棵,这里也成为著名的“中国椹果之乡”。
2018年,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
目前,古桑树群大部分被保护在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颐寿园中,古桑树产权归当地村民所有,日常由园区负责养护。拥有古树最少的人家,每年纯收入也能达到2万元。政府建桑园,是为了游客采摘方便。采摘节期间,每棵古树,政府都会给老百姓补贴35元至40元。
邓美平说,游客在园区内采摘、品尝桑椹不需要付钱,如果想带走,可以买。
平时,农户外出打工,每年5月至7月桑椹成熟时,他们就回来守着桑树,施肥、浇水、除草……用他们的话说,“管理非常简单”,还有专人上门收桑椹,完全不用担心销路。
周围基本上每家都有几棵古桑树。“分得多的,一户有三四十棵古桑树。按一棵3000元的收入计算,一年能挣好几万元。”夏津县西闫村村民闫大哥说。
喝着大运河的水,背靠古桑林,“致富树”带领着当地人民,让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