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看新知-
A15看新知
  • ·专家揭秘“机器人天团”幕后
  • ·我国半导体量子芯片电路载板研制成功
  • ·南极可能正变成地球“暖气片”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惊艳亮相成都大运会闭幕式

专家揭秘“机器人天团”幕后

成都大运会闭幕式上,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

熊猫机器人与演员互动。

  人形机器人与舞蹈演员共舞。
  图片均据受访者

  8月8日晚,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闭幕式上,人形“机器人天团”引发广泛关注。闭幕式上,一台极具科技感的人形机器人骑着平衡车,伴随着第三篇章音乐走上舞台,和舞蹈演员一起跳起机械舞。随后,四台熊猫机器人在舞台侧方和乐队一起表演……将机器人搬上大舞台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大运会闭幕式优必选人形机器人项目负责人李超,听他揭秘背后的故事。

专属定制实现机器人复杂环境中精确行走

  怎么走位?怎么识别?怎么歌唱?舞台环境和平时所处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舞台上表演人员密集,声光电的置景也较为复杂,在世界性综合运动会的闭幕式上首次采用大型人形机器人表演,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创新和难题。该怎样理解人形机器人的行为呢?李超用了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人形机器人执行的操作,其实就像是一个舞蹈演员提前把舞蹈学好,然后在舞台上展现出来。”
  李超说,为了这次闭幕式演出,团队专门进行了定制化开发。通过视觉、IMU(惯性测量单元)、轮式里程计等多传感器融合的定位技术,以及UWB(超宽带)无线定位技术,实现了机器人针对复杂环境、大场景、远距离的精确行走。基于音乐时码,可以自动触发人形机器人进行表演。时码激发大大提高了调试效率,并助力人形机器人在大运会闭幕式舞台上呈现出最好的舞台效果。
  不光是算法层面的定制化技术开发,团队还结合成都这座魅力之城的特点对机器人进行外观特殊设计。李超介绍,机器人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国宝大熊猫,将成都特色文化形象和中国原创硬科技进行结合。熊猫外观的设计,可以让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运动员感受到中国文化,感受到成都的活力。同时,通过人形机器人,感受未来中国。

多次亮相人形机器人成为中国创新名片

  据了解,这已经不是大型人形机器人第一次亮相,在2019年春晚、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晚会上,人形机器人的最新成果就在国家级晚会上得以呈现。
  李超说,他们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还在多个场景实现落地应用,2021年曾在迪拜世博会中国馆为全球游客提供智能导览接待服务;在中国科技馆、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人形机器人为青少年提供科普教育;在智慧化工厂,人形机器人Walker X正在探索智能分拣、老化测试等工作。2022年,Walker X还出口到沙特NEOM新未来城,成为第一批人形机器人市民,为城市提供智能化服务。
  别看人形机器人在舞台上潇洒自如,对于上台前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团队也预先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李超说:“在机器人上场之前进行流程化检查工作,对于各个技术指标再确认,从根源上排除设备不良状况,是我们团队配合导演组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不断的‘训练’,反复的彩排,让人形机器人保持了非常稳定的状态,确保在大运会闭幕式舞台上呈现最好的演出效果。”

应用广泛
可在空间站等危险环境长期驻守

  在谈到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时,李超表示:“目前我们正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教育、智慧工厂、商用服务等场景的应用,未来人形机器人作为一个多任务、通用型机器人平台,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在工业生产领域能大大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在社会服务领域也会是很好的服务承担者,在特种领域可以完成危险的救援任务,在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如核电站、空间站、探月工程等危险环境中长期驻守。当人形机器人未来走入生活之后,可以把人从繁杂重复性的工作和生活中解放出来,让人去从事更加有创造力的工作。”
  最后,李超说:“科技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所以科技应该是有温度的。在舞台之外,希望将人形机器人产品和相关技术服务于解决社会重大问题、满足社会重大需求,我们期待人形机器人未来可以为人类创造更大价值。”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吴德玉见习记者车家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