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国际观察
——美国是世界经济的最大乱源
2023年3月13日,客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硅谷银行总部外排队等候办理业务。 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美国总统拜登日前在一场政治筹款活动中,妄称经济增长疲软的中国是“定时炸弹”。而就在此前不久,出于对美国政府财政状况恶化和财政管理能力的担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下调了美国信用评级。
每当自身陷于困局,美国政客总是惯于把别国当作转移国内舆论视线的“挡箭牌”、转嫁矛盾的“替罪羊”。事实上,对于仍在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而言,美国才是最大乱源。
本月上旬,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宣布下调10家美国中小银行信用评级,并将6家美国大型银行的信用评级列入下调观察名单。《华尔街日报》评论:“美国银行的问题远未结束,才刚刚开始。”
美国不少银行难以承受的高利率冲击,不仅是美联储激进加息政策的反噬,也成为基于美元霸权的美国金融政策乱象贻害全球的缩影。
货币政策激进多变、财政政策“寅吃卯粮”,美国利用美元主导地位肆意收割全球财富、转嫁危机,不断引发国际市场动荡。
为提振本国经济,美国肆意打开货币供应“闸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出台多轮量化宽松政策,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又实施“无上限”量化宽松,推升全球通胀至40年来高点。大多数超发的美元通过进口商品、投资他国等方式输出,帮助美国收割全球财富。
为缓解国内通胀压力,美联储自2022年3月起又开启激进加息模式,迄今已加息11次,累计加息幅度达525个基点。这导致全球流动性快速收紧、多种货币大幅贬值,以美元计价借贷的国家清偿债务压力骤增。
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当前美国公共债务已超过32.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负债近10万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建立在巨额负债基础上的美国经济扩张模式,除导致联邦政府债务上限危机之外,还与美联储政策极端化、财政政策赤字化、产业空心化、家庭财务高杠杆化等众多次生危机息息相关。
美国政府近期发布对华投资限制行政令,限制对中国高科技领域投资,再次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美方打着“去风险”幌子搞对华“脱钩”,引发国际社会普遍担忧。
近年来,美国大打贸易战、科技战,人为“筑墙设垒”,强推“脱钩断链”。从推动所谓“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到出台《通胀削减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排他性歧视性产业政策,再到发布对外投资审查行政令,美国严重背离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破坏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损害支撑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繁荣的技术创新和投资活动。
德国智库伊弗经济研究所估计,如果欧盟企业在美国压力下与中国“脱钩”,德中贸易额将急剧下降。在最糟糕状况下,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降低0.81%,或将导致经济下行和大规模失业。《日本经济新闻》估算,与中国“脱钩”将导致日本年损失53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每年GDP的10%“凭空蒸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如果全球经济陷入严重碎片化,总体经济产出可能萎缩多达7%。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认为,开放的全球贸易使各国受益,全球贸易投资的“脱钩”,将进一步拉高世界经济的“发热曲线”,表现为高通胀、高债务和低增长。
对美国而言,推动对华“脱钩”奏效了吗?事实并非如此。英国《经济学人》日前报道,美国推动供应链重塑的对华“脱钩”只是假象。表面看,美国的需求正从中国转向其他国家,但中国的全球供应链地位并未削弱,这些国家的生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中国。最终,美国“脱钩断链”企图反而可能推动盟友和中国建立更强大的联系。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