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总监杨力:音乐让孩子们收获艺术的馈赠
合唱团成员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表演。
北京爱乐合唱团艺术总监杨力
从北京出发,北京爱乐合唱团足迹遍布世界,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从2008年到2022年,两次登上奥运会舞台,合唱团向世界展现中国声音;从艰难谋发展到享誉海内外,他们斩获了四十多项国际比赛大奖。
8月21日晚,北京爱乐合唱团建团40周年音乐会举行。音乐会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合唱团指挥杨力,听他畅谈艺术人生与音乐世界。
作为合唱团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爱乐合唱团现任艺术总监、常任指挥杨力接过父亲杨鸿年先生的接力棒,用歌声分享美和爱。
杨鸿年(1934年7月30日-2020年7月26日)是我国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在国际合唱界声名斐然。北京爱乐合唱团正是由他一手创办,杨力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音乐家庭。
对于杨力来说,学习音乐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小时候父母经常不在家,碰巧家里有乐器,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乐器,一来二去就学起来了。”就这样,杨力先后学习了钢琴、小提琴,后来他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走上了音乐道路。
从帷幕后的旁观者到舞台上的指挥,杨力与爱乐合唱团的故事也和家庭分不开。“合唱团建立以后,我们整个家庭就参与其中了。父亲是指挥,姐姐是伴奏,姐姐出国求学后母亲又顶上伴奏的位置。我当时还小,就作为旁观者去看、去听。”在一次次的围观中,杨力与合唱团结下了深厚的缘分。1985年,杨力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彼时合唱团刚刚打响了名头,“1985年我刚高考完,那个暑假合唱团正好在广西、贵州巡演,父亲就让我准备两三首歌登台指挥,这是我第一次上台、第一次接触合唱团指挥。”走上指挥之路的杨力就这样和爱乐合唱团共同成长。从德国留学归来后,他正式进入合唱团工作,慢慢从父亲手上接过合唱团的接力棒。
合唱团曾几经沉浮,从无人看好到取得如今的成就,作为合唱团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杨力感慨道:“当时合唱团出现了一些状况,真觉得天都塌了,乌云密布。但好在都坚持下来了,这些困难让团员们更加团结,也塑造了合唱团坚韧不拔的品质。”
2008年、2022年,北京爱乐合唱团分别承担了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表演任务,用纯真的童声、精湛的唱功为世界递上一张“中国名片”。杨力说:“相比于2008年,2022年孩子们更加自信,视野更加开阔,更加从容了。我们的表演内容也更加含蓄、唯美,更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色,我想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双奥合唱团”,两次奥运会登台演出可以称得上是爱乐合唱团的高光时刻,杨力的心态却十分平和。“能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进行表演是对我们合唱团的肯定和信任,但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作为合唱团,我们之所以能在40年中不断发展和进步,是因为始终坚持做好艺术本身的事情,在艺术上不断精益求精。”
进入暑期,杨力忙碌了起来,近几个月来演出不断。建团40周年音乐会时间紧、任务重,“这次演出的曲目量比较大,光是演出队就会演唱19首歌曲,而且作品难度相当高,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
登录北京爱乐合唱团的官网就会发现,早在今年3月,合唱团就向老团员们征集文章和视频,共同筹备团庆。音乐会的选曲也充满了亮点。“以往的周年演出老杨老师(杨鸿年)从不缺席,这一次他缺席了,但我们仍旧想通过演唱他改编、创作的歌曲来寄托对他的思念。”除了经典曲目,一首由老团员杨思力创作的《愿这首歌》,一首由意大利作曲家Μ·乔西亚创作的《塞上曲》,都是为40周年音乐会量身打造的作品。“《塞上曲》的歌词采用了李白的一首诗,由Μ·乔西亚创作,再由中国的合唱团演唱,我们想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展现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也从中传达出对音乐的感悟、对美的理解是可以跨越国界收获共鸣的。”
提到如今的中国音乐发展和人才建设,杨力十分欣喜。“用四个字形容就是‘蓬勃发展’。”现在各种合唱团百花齐放,在各类演出、比赛中“各显神通”,杨力认为是好事一桩。“艺术不应该是一条羊肠小道,大家集思广益,不断探索可能性,将千百条道路连成一片,这该是多么宽广的景象。”
音乐专业发展虽欣欣向荣,但音乐教育却隐隐有被功利化的苗头。
杨力告诉记者,合唱团里有不少面临升学考试的孩子,但他们坚持每周末来合唱团排练,对于他们而言,合唱团是纾解压力的一片净土,快乐和轻松心态是他们最想收获的。在合唱团中,杨力想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快乐和轻松,“我的父亲杨鸿年说过,合唱唱的是文化、是哲学、是信仰。通过音乐,可以帮助孩子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收获来自艺术世界的馈赠。”
杨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乐器,都有机会可以接触音乐、爱上音乐,“努力做一个坚定的人,终生精于一事,相信‘志之所趋,无远弗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