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2 要闻-
A2要闻
  •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持续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
  • ·遂宁1-6月高新技术产业营收312.5亿元 增幅38.8%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遂宁1-6月高新技术产业营收312.5亿元 增幅38.8%

四川旭茂微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支持企业科技创新。”8月23日,四川遂宁市发布《遂宁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其中第四条明确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攻关,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除了税收优惠,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等还将按规定给予倾斜支持。
  措施的发布,无疑将给企业科技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
  也在当天,遂宁市科技局向省高企办提交了今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名单,企业数量67家,同比增加66%。目前,遂宁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9家,居全省第七位,省级瞪羚企业6家,居全省第三位。
  再来看一组数据,今年1-6月,遂宁高新技术产业营收312.5亿元,增幅38.8%。高质量发展背后,遂宁正开展区域协同创新、研发平台提升等五大创新行动、“高校·企业创新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强化科技创新资源转化和集聚功能,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动能。

科技创新
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瞪羚企业,是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像瞪羚一样,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发展态势。
  8月21日,射洪市经开区的四川旭茂微科技有限公司内,一批发往深圳的急单——500万只MBF封装产品,正在加紧赶制中,以前一个月完成的订单,现在只需一个星期。时间的压缩、效率的提升得益于公司工艺的创新优化。在公司的组装车间,去年新购置的全自动粘晶机MBF 20#正在高速运转,通过封装压敏电阻和Y电容的矩阵框架贴片技术,完成框架与晶粒盘的组装,解决框架利用率低、产品电性差的问题。
  “通过这种技术,我们的MBF由原来的180颗增加到504颗,效率提升了270%。”说起公司的技术提升,四川旭茂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小容满是自豪。
  瞪羚企业突出表现在跨过创业“死亡谷”后,进入到高成长期,反映在营业收入上则是一路“快跑”。刚加入四川省瞪羚企业的四川旭茂微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营业收入一路“快跑”现实的写照:三年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复合增长率达到45.33%。
  “营业收入一路‘快跑’的背后是公司不断引进新型智能化设备,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人为因素的影响减少,也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曾小容告诉记者,公司还积极对核心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转化,扩大公司创新产品的产能,满足持续增长的半导体封装产品市场需求。“目前,公司发明专利15个,实用新型专利11个,部分产品实现了进口替代,提高了我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完整性。”
  同为省瞪羚企业,还有四川佳世特橡胶有限公司,“今年我们企业增加了固定资产投入2000万元左右,用于核电领域的密封系列产品和智能设备更新,投入以后增加的产值可达到6000万元左右。”四川佳世特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克辉说。
  “我们正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创新型领军企业示范引航三大行动,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遂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遂宁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9家,居全省第七位,省级瞪羚企业6家,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密封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居全省第三位。

校企合作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今年7月7日,遂宁市“高校·企业创新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工作推进会在大英县召开,来自各高校院所的7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未来校企合作“遂宁方案”。
  在当天推进会的颁奖环节上,成都大学王卫专家团队与四川高金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国内首家川菜预制菜研究院,被评为“高校·企业创新人才团队支持计划”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十大优秀案例之一。
  目前,实施预制菜调制肉制品研发等重大支撑项目10余项,研发预制菜加工新技术10余项(套)申报或授权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0余件,研发40余种预制川菜新品投入市场。
  除了持续的资产投入,四川佳世特橡胶有限公司技术研发团队还与高校专家团队合作,共同解决企业在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方面的突出难题,“现在我们正在与四川轻化工大学金永中专家团队研发PZ400的高膨胀率遇水橡胶密封材料,与以往PZ250相比,膨胀率更高、吸水性更强。”陈克辉介绍,专家团队在进行更高要求的研发,克服市面上PZ400的弊端,即保证材料既有膨胀功效,同时弹性不缺失、不析出任何物质,保证橡胶密封性能。今年上半年,公司产值达到1.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3%。
  据悉,近年来遂宁实施“高校·企业创新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先后成功引进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四川大学等25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26支创新人才团队,建立专家工作站121个,柔性引进2300多名各类专家学者,联合开展研发项目248项,累计实现成果转移转化287项,实施合作项目340个,实现新增产值60.1亿元。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