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火爆!5天投票总数超790万
  • ·16字家规让族人在数百年间“百世其昌”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自贡富顺黄氏家族:

16字家规让族人在数百年间“百世其昌”

黄千红正在练习书法。

  黄千红的祖父黄裳曾是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

  8月10日上午,在自贡市沿滩区的一个小区内,60岁的黄千红小心翼翼地翻开父亲手抄的族谱修订本,回忆起父亲去世前最后一次修订族谱的情景。
  大约明朝初年,黄氏家族先祖从千里之外的福建迁徙到四川富顺,落脚生根,同时带来了“爱国爱家、勤俭持家、诗书训子、怀德永芳”的家规家训,经历了18代人的繁衍、发展,一代代传承下来。
  “老祖宗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智慧,是家族繁荣昌盛的源泉。”刚刚从自流井区光大街小学退休的黄千红说,这些宝贵的家规在每一代人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是黄家数百年来“百世其昌”的根本。
  因为好家规的传承,黄千红家庭近年来获得四川省最美家庭提名奖、四川省文明家庭、四川省第二届五好家庭等荣誉,2023年又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16字家规
体现黄家族人重视品德教育

  黄千红没有见过大祖父黄性之,但他听父亲说过。1953年,大祖父开始了近代黄家最大规模的族谱修订。那一次修谱,对明朝世祖稳村公到黄性之这一代人的族谱,进行了大规模的完善。
  “因为年代久远,大祖父翻阅了很多资料,将族谱修订完善,这个时间跨度长达400年左右。”黄千红说,46年后的1999年,年迈的父亲开始了第二次修订,将未入族谱的族人修进了族谱。
  由于族谱中对家规家训的记载比较散,近几年,黄千红对族谱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总结出黄家“爱国爱家、勤俭持家、诗书训子、怀德永芳”的家规家训。
  “从族谱记载和父亲、姑妈等人的讲述中,我发现家族内部非常重视对子女优良品德的教育,这16字家规家训是最能体现我们黄家家风传承的精华浓缩。”黄千红说,家族每一代人于内于外的品德,都与这16字家规家训不可分割。

投身革命
祖父是一名爱国抗日将领

  400年前,黄家世祖稳村公带领族人从福建进入广东,在明朝年间,又从广东进入湖北,而后入川,到达富顺怀德定居。
  “祖上曾出过一位进士黄愈耀。曾祖父黄至德精通医术,在怀德开了一间医馆叫广生堂。大祖父黄性之早年投身辛亥革命,与刘伯承是重庆将校学堂同学,后来追随刘伯承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黄千红介绍,大祖父后来离开军界,在重庆银行任主管后勤的副行长,平时喜欢挥毫泼墨,退休后一直隐居在怀德。
  黄千红的祖父黄裳是一名爱国抗日将领,抗战时期参加过武汉保卫战,曾在长沙第三次大会战中负重伤。2005年和2015年,他分别获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曾祖父去世时,祖父黄裳正在北伐途中;曾祖母去世时恰逢国难,武汉会战刚刚打响……因此都未能回家尽孝。”黄千红称,除了先辈的激励,父亲黄方才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黄方才先后在怀德、永年、童寺、代寺等地从事基层税收工作,由于任劳任怨,加上工作能力强,深受同事和领导的敬重,各种奖状证书得了不少。

百世其昌
期盼好家风能代代传承

  家有渊源,“百世其昌”。“虽然每一位先辈都有自己的成就,但他们都非常重视家规家训的传承。”黄千红回忆,曾祖父黄至德开医馆时,性子很急,但人很耿直,在当地小有名气,“对看不起病的人免费,每年还会给穷人送米,口碑很好。”
  在教育子女方面,曾祖父也是以诗书训子,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大祖父退役后回到怀德,也十分喜欢和穷人打交道,为他们提供帮助。”黄千红说。
  “我的祖父很重视子女教育,当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几个子女读书他是全力支持的。”黄千红说,后来家道中落,大伯被迫外出打工,给自贡当地著名的盐商余述怀管理井灶,供父亲读书。
  而黄千红的父亲黄方才,一辈子勤俭持家,待人真诚、性格温和。在黄千红的记忆中,父亲只跟自己红过两次脸。“一次是我念小学时,那时家里经济拮据,洗衣粉是昂贵之物,我做家务时用洗衣粉洗了抹布,被父亲狠狠地训了一顿,说我不节约。”还有一次,是父亲去世前,他的刮胡刀坏了,但还可以用,黄千红给他买了个新的,说了句“旧的就扔了,用新的”,父亲的脸色立马变了。父亲直到去世,也没有用过一次新买的刮胡刀。
  这种节俭的精神,一直传承到黄千红36岁的儿子。毕业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儿子黄健哲,如今就职于上海交大,任副教授。“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他很节约。我们希望他把我们黄家的好家风继续传承下去。”黄千红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