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中国人民银行14日宣布降准0.25个百分点,这是年内第二次降准,预计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超过5000亿元。专家表示,此次降准有助于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投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中国人民银行当日宣布,决定于2023年9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这是年内第二次降准,今年首次降准已于3月落地,两次降准共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超万亿元。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
“此时降准有助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十分必要。”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9月是季末月份,流动性指标等监管考核会导致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上升,央行选择在这个时点及时出招,有助于缓解金融机构流动性压力。
此次降准0.25个百分点,不包括已经适用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不少市场人士认为,降准所释放的流动性总量适度,并非“大水漫灌”。既能缓解短期流动性需求,又可在未来一段时期,持续补充信贷增长、现金投放等中长期流动性需求。
8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较7月多增超万亿元,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减。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此次降准有助于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稳定性,继续有效满足金融机构加大对亟需领域资金投放的流动性需求。未来,货币信贷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依然可期。
今年以来,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明显,前8个月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有统计以来历史低位。在此背景下,推动贷款利率下行需要进一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
“我国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承压,需要通过降准优化银行资金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增强经营的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为进一步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扩展空间。”温彬说。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由负转正,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运行也延续积极态势。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降准持续增强了金融支持扩大内需的后劲,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好金融资源的先期带动作用,支持通胀指标持续温和回升。
“降准进一步向市场传递强烈的政策信号,丰富的政策工具将进一步助力经济回升向好,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董希淼说,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年内两次下降、推出全面优化住房信贷政策等举措后,央行再次实施降准,将继续接力体现政策支持效应,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内生动力。
市场普遍认为,降准一次性释放出大量流动性,对大类资产具有“普惠”效应。
降准可以明确传递出稳定经济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的信号。从短期看,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加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提高投资意愿;从中长期看,有助于从盈利和估值两端支撑股票价格。
在债市方面,业内专家表示,降准对债市短债利率和长端利率都会有相应影响。受益于央行中长期“便宜”资金投放占比的提升,资金价格或将回落,并将带动短债利率下行。对于长端利率,降准“宽货币”属性更强,有利于长端利率的下行。
对于汇市而言,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目前外汇市场风险释放较为充分的情况下,央行降准有助于改善市场对经济复苏预期,加上其他指标回暖,对人民币汇率接下来走势可能更为有利。
此外,对于楼市而言,降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银行加大房地产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对于后续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综合新华社、中国证券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