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记者手记
2008年,我第一次去欧洲。在欧洲的最后一天,我身穿一件有中国国旗元素的T恤,站在捷克布拉格城堡门外排队,身旁的西班牙姑娘问我:“你从哪里来?”我指了指身上的五星红旗元素,她一脸惊诧地说:“对不起,我不太认识各个国家的国旗。”
那时我就在想,应该如何向外国人介绍中国。
2015年,作为华西都市报“丝路花开·一带一路全球大型采访报道”团队的一员,我再次前往欧洲。在波兰罗兹,我看到了购物中心里的中国展,除了常规的小商品外,还有中国旗袍、真丝折扇以及一双“三寸金莲”……
彼时,“欧洲造”仍是高品质的代名词。当时我已经开始憧憬,什么时候“中国造”的高端产品也能够火爆全世界。
之后的故事发展速度让我始料未及:波兰朋友开始炫耀他的华为手机,南非朋友用上了“小米”,芬兰朋友坐上了比亚迪纯电动巴士……而我,也随着“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去了更多国家。
今年,作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丝路十年”报道组的一员,我来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在石狮,我们听到了中国男装全产业链的最强音,从一根棉线到一件男装,石狮除了不种棉花,其他的产业链全部配齐。在南安,当地人告诉我们,水头镇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石材集中地:从加工到销售一条龙,如果你在水头找不到想要的,在世界其他地方都不可能找到。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乘着“一带一路”的春风,越来越多的“中国造”走出国门,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造”墙里墙外都开花。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